距离疫情爆发已经过去大半年了,
那些年初从中国武汉撤离回墨尔本的澳洲华人,
又在下半年经历了第二波疫情。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澳洲华人对于武汉和墨尔本两座城市,在疫情下的不同感受。
Jolin Liu(刘依林,音译)是疫情爆发时从武汉撤离的600名澳人之一
她觉得自己非常不幸
她先是在中国经历了严格的封锁,然后又在澳洲隔离了一段时间后,
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回到墨尔本没多久,澳洲也开始了严格的封锁。
“我真的很倒霉,在我们从隔离区回到家几天后,墨尔本就进入第三阶段的封锁”
作为教育顾问的Jolin Liu表示
她和家人已经经历了90天的封锁,其中17天在武汉,73天在墨尔本。
通过比较自己在武汉和墨尔本的经历,Jolin Liu表示,
她支持维州政府推出的措施,
认为这些措施更宽松
不那么严格
“武汉的封锁措施非常严格,甚至比墨尔本第四阶段的封锁还要严格”
“在武汉,我们必须待在家里,哪里都不能去”
不过,目前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每天只有少量的输入型病例。
根据相关数据,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总确诊数量仅为8万多,死亡人数约为4600。
而澳洲这边,总确诊人数为2.6万多例,死亡人数超过830人,其中大多数死亡病例在维州。
就每百万人口的病例和死亡人数而言,中国的情况远远好于澳洲
那么,维州的防疫措施与武汉相比如何呢?
我们先看看武汉的防疫措施:
在Jolin Liu一家人原定1月份飞回墨尔本的一周前,
中国就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封锁措施,
将武汉以及湖北省的其他城市进行了强制隔离,影响了至少5000万人。
Jolin Liu和她的两个女儿,一个5岁,一个3岁,只能待在公寓房里,而她的丈夫在武汉外探亲,无法回来。
Jolin Liu表示,当时武汉封城之后,每家每户都要依靠社区志愿者送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
当时武汉的疫情爆发后,医院几乎超负荷运转。
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确诊患者,
武汉更是在一周多的时间内建成了两家医院收治患者。
与此同时,所有确诊的患者都必须在医院隔离治疗,
直到两次检测呈阴性
才能出院
除此之外,中国还启用了微信和支付宝中的安全码进行接触者追踪和防疫工作,
安全码有绿色、黄色和红色三种颜色。
密切接触者为红色,需要隔离的人为黄色,没有感染或已经康复出院的人为绿色。
红色以及黄色的健康码意味着人们不能进出公共场所,比如机场、火车站和银行。
中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和检查站都将进行相应的检查。
Jolin Liu表示:“在武汉,如果你不出示健康码,你甚至不能坐公交。”
Jolin Liu认为,考虑到澳洲对隐私问题的重视,这种情况
永远不会在澳洲发生
相反,Jolin Liu认可墨尔本的封锁措施,因为人们在封锁下还是能够去超市、药房以及进行户外运动。
据悉,Jolin Liu的公司主要帮助中国留学生申请澳洲签证和大学课程。
由于疫情,Jolin Liu的公司业务受到了严重影响,但Jolin Liu表示为了家人和社区的安全,她可以接受在经济上做出的牺牲。
“尽管有很多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但我认为健康是最重要的。”
不过对于其他一些经历了武汉封锁的澳洲华人来说,墨尔本的封锁措施还做得远远不够。
Linda是墨尔本CBD的居民,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认为
政府应该采取
更严格的措施
比如:在一个专门的地点治疗并隔离那些确诊患者。
她认为更严格的措施可能会缩短封锁时间,并且有助于疫情后的经济恢复。
“不过,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我认为
澳洲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Linda还透露,她认识一个在武汉的居民,这名居民一共经历了104天的隔离,在出院前做了数十次检查
Linda表示:“在武汉,只要有人确诊,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会被送往医院隔离进行治疗。”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守规矩待在家里隔离。”
Linda还认为,澳洲政府应该招募志愿者,为那些等到检测结果的人提供必需品。
在莫纳什大学副教授Hui Yang(杨辉,音译)表示,应对疫情没有“一举两得”的方法
“隔离是减少病毒传播最有效的措施,不过具体措施因不同的地区和文化有差异”
“武汉和墨尔本有不同的法律、医疗体系等”
“比如,武汉和墨尔本的人口密度有明显的差异,武汉市中心的人口约为每平方公里14000人,
是墨尔本的28倍”
“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在经济和安全之间做出选择,找到平缓。”
Hui Yang还表示,1月份疫情爆发时,正是中国农历新年期间,这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他还补充说,武汉和墨尔本的封锁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应该寻求相应的帮助。
“政府应该意识到,在多元文化的社区中,人们对健康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人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而不会寻求帮助。”
“就心理健康而言,我认为疫情对每个国家和社区的人们都有巨大的影响。”
最后,Hui Yang认为,无论是墨尔本还是武汉,
绝大多数居民
已经做出了许多牺牲,
在疫情期间,他们是最受尊敬的人。
编辑:Huhu
新闻来源:ABC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