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前总理谈对华关系:深刻反思!严肃整改!

2021年08月13日 澳网


▲  关 注 澳 网   圆 澳 洲 梦  

—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平台观点—

作者:环球时报



两位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和特恩布尔双双警告澳政府:别在对华关系上操弄政治!


“特恩布尔和陆克文警告政府不要在对华关系上操弄政治”,英国《卫报》10日以此为题报道,澳大利亚两位前总理——陆克文和马尔科姆·特恩布尔敦促澳政府不要出于国内政治目的强化针对中国的言论。在他们看来,这可能会损害社会凝聚力。


《卫报》报道截图


报道称,两人是在当地时间10日晚间一场由乐卓博大学举办的研讨会上发表的上述言论。期间,两人反思了澳中日益恶化的关系,以及这可能对120万华裔澳大利亚人的影响。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 资料图


关于在澳华裔的处境,《卫报》称,今年3月,澳大利亚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对澳大利亚华裔社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近五分之一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里因其华裔身份而受到过人身威胁或攻击。


陆克文从其目前任职的机构使命说起。


报道提到,研讨会上,陆克文提到了美国一些令人关切的问题,即一些关于中国的言辞已经使“亚裔美国人在街头变得危险”。陆克文称,他担任首席执行官的美国亚洲协会的部分使命是“遏制美国针对亚裔美国人日益增长的种族主义浪潮”。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 资料图


报道称,亚裔美国人报告了近3800起与仇恨有关的案件,美国总统拜登打击反亚裔仇恨犯罪法案。谈及相关问题时,陆克文说:“我不想在这里看到这种情况。”


在他看来,澳总理莫里森和防长达顿在应对中国的复杂挑战时,倾向于使用“过激言辞”。


“当你开始用这些东西来操弄国内政治,开始在澳大利亚国内的政治辩论中,把增加对中国的恐惧作为支持保守政治主张的工具时……这就是你在把一个强度已经是十分之五的问题变成十分之八的问题。”


特恩布尔也提到了政治言论的影响。他担心“一些政治言论,如果被当地右翼媒体所利用,实际上会破坏我们多元文化社会的成功,这是非常宝贵的。”


澳大利亚前总理特恩布尔 资料图


特恩布尔还提到了言论在澳中关系中可能带来的影响等等。


报道提到,特恩布尔当天在研讨会上也没忘记对中国指手画脚一番,指责中国外交强硬。


关于中澳关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今年6月表示,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中澳关系屡屡遭遇严重困难,其根源在于澳方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利益、对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无端设限,责任完全在澳方。中方始终认为,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澳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改善中澳关系的“球”在澳方一边。希望澳大利亚政府秉持客观理性和负责任态度,认真思考是将中国视作伙伴还是威胁,多做有利于中澳互信与合作的事。我们也希望澳各界民众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客观看待中国和中国发展,自觉抵制澳国内一些人对中国的污蔑抹黑,理解和支持中澳友好和合作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澳关系发展思考(许善品)
  中澳关系历经了从20世纪50—60年代的“冷淡期”,到70—80年代高度信任的“蜜月期”;从90年代的“调整期”,再到互利共赢、理性务实的新时代“成熟期”过程。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连续30多年保持经济增长,成为西方国家战后唯一没有经历经济衰退的国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中澳经贸互惠既是“天作之合”的契合,也是“相向而行”的结果。虽然中澳两国在社会制度、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这并没有妨碍两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面向未来。
  70年来,中澳关系从疏远到亲密,由冷战期间的相互敌视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属不易。回顾历史,中澳双方有理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中澳友谊。中澳两国应以审慎的原则、务实的态度来处理当前两国关系中的龃龉。历史上,中澳关系曾遭遇困难,但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两国最终实现了峰回路转,再次扬帆起航。站在70年的关口,回顾历史、梳理利弊正当其时。
地缘政治始终支配地缘经济发展
  中澳关系的发展始终受到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交互作用的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中澳分属不同冷战阵营,地缘政治制约了地缘经济发展,中澳关系停滞不前。战后长期执政的自由党政府无视澳大利亚国内进步团体和民众与新中国建交和通商的请求,一直拒绝承认新中国。然而,虽然双方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民间往来、团体互访从未间断。在此期间,中澳长期、稳定的小麦贸易甚至成为了一段佳话。从1972年中澳建交到冷战结束,出于共同对抗苏联的需要,中澳战略互信不断提高,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中澳关系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关系的典范。


  从冷战结束到“9·11”事件期间,苏联因素的消失使中澳关系的停滞不前失去了地缘政治的强力驱动,地缘经济取代地缘政治成为双方关系发展的助推器。从“9·11”事件到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出于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的需要,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共同驱动中澳关系不断升温。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重返亚太”战略后,中美地缘政治对抗态势日渐凸显,地缘政治再次超越地缘经济,中澳关系开始偏离正常轨道。由此可见,地缘政治未必是中澳关系发展的阻碍因素,但地缘经济一直是双边关系的持续推力。当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双轮驱动时,中澳关系则会驶入“快车道”;当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冲突时,地缘政治会制约地缘经济发挥作用,地缘经济难以摆脱地缘政治的制约,而对应的中澳关系则会出现偏离正常轨道或“急刹车”的可能。


中澳亟需为双边关系寻找更为广阔、坚实的合作领域
  中澳自贸区成效显现仍需时间,如何将中澳在经贸交往等领域积累的互信“外溢”到政治交往、安全对话等高级政治领域,是中国对澳大利亚外交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中澳需要在深化两国经贸投资关系的同时,寻找更为宽广、稳定、牢固的合作领域,并形成深层次的“利益捆绑”。中澳完全可以在共同关心且存在共同利益的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如共同加快推进RCEP谈判进程、反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共同维护海上航线和战略通道的安全、共同建立东亚地区预防冲突机制和冲突管控机制、共同致力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维护等。
美国始终是中澳关系最重要的“第三方因素”
  从70多年的历史来看,美国未必是中澳关系的负面因素,但一直对中澳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中澳关系始终未能脱离中美关系发展的大框架。目前看来,美国仍是制约中澳关系发展的重要一环,中美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中澳双边的发展。在地缘政治方面,中澳同为亚太国家,分别位于东亚南北两端,距离适中,并无重大地缘政治冲突。在地缘经济方面,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对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有着大量需求。澳大利亚是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两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高度契合。中澳关系出现波动绝大多数是美国因素在背后起作用。中国从未要求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选边”,并不认为美澳同盟必然会损害中澳关系,王毅外长曾经指出:澳大利亚是中美“共同朋友圈”的重要一员,可以继续做美国的盟友,也可以同时做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中国在努力促进中美澳三边关系良性互动的同时,也应积极防范美国继续破坏、离间中澳关系。如何克服美国因素的不良影响,在中澳和中美关系之间构筑“防火墙、隔离带”,避免中美竞争带来的结构性压力“外溢”到中澳关系,是未来处理中美澳三边关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澳应适当承认并照顾对方重大利益关切
  澳大利亚作为南太平洋地区独占一洲的孤岛型海洋国家,散落在其北部和东北部的南太岛国犹如一条岛链,可能成为其他国家对澳洲发动军事攻击的前沿基地。澳大利亚85%的人口和90%的关键基础设施都坐落于离海岸线不超过50公里的区域内。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分散在澳洲北部的南太岛国对其自身安全至关重要。二战后,澳大利亚出于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考虑,视南太地区为其国防安全最重要也是最后一段防线,加大了对南太岛国的战略投入和关注程度。与此同时,中国在南太地区也有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中国在该地区迅速上升的影响力客观上对澳大利亚在南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中澳两国的外交行为在主观上并没有恶意,为了避免客观上引起对方的不安,双方应通过主动磋商、坦诚交流,照顾对方的重大利益关切,尤其在安全认知方面,避免采取主观上并无恶意但客观上增大对对方威胁认知的举措。    
  70年后再出发。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澳要增进相互理解,巩固互信纽带;要深化务实合作,巩固利益纽带;要鼓励民间交流,巩固人文纽带;要加强战略沟通,巩固多边合作纽带。”中澳关系的发展历程早已充分证明,中澳两国并无根本利害冲突,中澳“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中国的发展对澳大利亚来说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忆往昔,中澳关系一路走来,现正稳步进入新时代“成熟期”。中澳建交以来的实践证明,两国应秉承“和而不同”的原则,正视但不受制于两国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以务实的精神切实推进双方关系朝着平等互利的方向稳步迈进。

更多精彩资讯
敬请关注澳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