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 | 几个背包客关于「吃」的讨论

2018年06月04日 澳洲打工度假指南


1. 在超市挑零食,超值装或者任何形式的大包装我都不能买,我得遏制住自个儿图实惠的本能。内心发生这种征战的时候,就会想起哈娜,现在不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很有可能正在经历同样的挣扎。


在青旅厨房连续看到她好几日,但我们仍只是脸熟的陌生人——直到我们在一件事上发现了共鸣。


她和我都从来没有遇到过另一个人和自己有这一模一样的“失控点”。


在楼梯上,她下我上,我随口问她一句去干吗。“我去把这盒饼干放厨房,不然我一打开就会吃光。…… 唉真不应该买这种大盒的”。


我异常兴奋,听到自己隐秘的一段脑回路变成语言,而且从他人口中吐出。

“你是说,只要拆开包装,就算本来就不饿,就算吃到想吐,就算吃到浑身难受厌恶自己,也仍然会机械地继续吃不停吃,直到吃光吗?”


她也激动起来,像找到了失散双胞胎 “对对对!有的时候,刚刚买回来的食物,我都只能放到hostel的free food区。哎这不有病吗,刚刚为它花了钱,却白白送人也不能自己留着,因为知道这玩意儿是祸害。无法在吃饱时停止,只能止于袋子见底”。


“哎从来都没好意思跟人讲过,因为听起来就像动物一样毫无自控力,一个打开的包装袋就能支配我的行为。手就像上了发条,不断重复伸向袋子里,也不管拿的是啥,好吃不好吃就往嘴里塞”。


这听上去是非常trivial的事,但我们俩都知道,它带来的self loathing,是亲手毁掉爽洁轻盈的自己,抹自个儿一身猪油,黏腻滞重,牢牢粘住在地上。自律的那一小份自我弱弱地飞出去,从高处鸟瞰自己,鄙视厌恶,然而却无法抽离“被控制”的黑洞。越拔不开身远离那食物,越是只能重复唯一的动作——进食。作茧自缚,并且越自缚,越只能原地作茧。谁都不喜欢自己是软弱的。




她手里是一盒Arnotts饼干,不贵,但是一盒的能量顶好几顿饭。她和我都无法想象,包装上说 1 serving 是两片,怎么可能有人吃两片就停止?!Surely those people are born with a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completely different to ours.


我祝她好运,做出符合高级灵长类认知能力的决定。


Alas,第二天看到她,她报的仍是噩耗,那盒饼干成功控制了她。


饼干控制人类事件的silver lining就是我们成了朋友.




2. 她的故事以binge eating开头,可能让你心里默画出一个overweight的大号女生形象,那可不是她。


她一身腱子肉,来到塔斯马尼亚岛就是为了登山。注意不是“徒步 hiking”,而是“mountaineering 登山”——双手双脚,有时要挂在岩壁上那种。在厨房看到她攀岩gear在角落放着,就知道她回来了,很有可能在哪个角落停不住地啃饼干。也只有在这件事上,一身肌肉的她和一身松软的我志同道合。


她第一印象的呈现不是外向的,我刚见到她的头几天,目光碰上,她都是圆着眼睛,沉默微笑。不是强努地笑,倒像是想讲话但不知从何开始,眼睛流淌着友善。熟了一些,发现她只要讲话,音量就平稳洪亮。并没有传闻中典型的德国严肃,常常自嘲,但同时也对自己讲的内容有充足底气,聊天之流畅看得出应该也算extrovert社交型。


一次我们拼了一车“高级知识分子”(除我不是)去Cygnet小镇(就是Lucy去的Cygnet民谣音乐节的那个村)。迷你的Barina车厢里挤了我们五个穷背包客,但丢来丢去的句子都是讨论世界政经态势。


巧的是,话题也和「吃」有关。




3. 车里浓浓学术氛围的对话在两人间展开。


同样来自德国的女生Elli,前经济学博士slash准樱桃农场采摘工人(我们此行原本就是送她去农场等工,后来变成一个下午的公路旅行);和Lau,英国某勋爵之子slash笃定激进的环保主义者slash青旅换宿半无业者。


Lau整天在网上挂着,泡在媒体或学术长文里,掌握当今过往各种理论各种facts,英国脱欧的坚定反对者。他构建了一整套「为什么说人类是地球上最自私的生物, 以及 食素是对抗气候变化最易行的个人举措」理论体系。他认为政府应该对一切食品生产消费行为,征收“环保税”。生产过程消耗自然资源量最大的食物(大牲畜肉类,比如牛)缴最高的税,其次是小型动物肉类(比如鸡)…… 在调控介入之下,素食应当价格最低,甚至几乎不花钱。“这是对你当一个decent human being的奖赏机制”。


Lau 和 Lucy

把不知哪儿来的带肉速食BOX送给我

他俩素食的直接受益人就是我


你如果看Lau平日的样子,在厨房里打着赤脚,踩一脚厨余垃圾或者被滚烫的物质滴在脸上也毫不在意。跟着自己蓝牙音箱里飘出的云淡风轻款playlist哼哼,正试图用free food区里的食材们鼓捣出一顿饭——他看起来像是晃荡在世界之外无欲无求的仙人儿。他会告诉你他已经连续十几天没有花钱买过吃的了,尽管Woolworths就在马路对过。这是目前他保持的最高记录。


自然的孩子

打个水漂再蹦到海里


但只要他一开口,尤其是在厨房的环境里,不出十句他就会从素食切入,以威斯敏斯特厅式的雄辩让你为自己欺负这个地球的自私恶行立地悔改。环保主义者的主张用勋爵之子的口才发射出来,出世跟入世在他身上强烈共存。


Elli在经济学研究一线,同时也是一米八九大个儿的肉食姑娘,被各种wurst德国香肠喂大的。她不认为限制肉类消费生产有对抗气候变化的奇效,“先不说别的,你不可能不让人吃肉,肉类的生产消费由市场决定。肉汉堡比素汉堡便宜,这也并非因为政府偏袒前者 etc.”。


弥漫着隐形的思想交锋


在车龄>我年龄的这台零隔音Barina轧马路的嗡嗡声中,这场欧洲知识青年的思想交锋和环境的mismatch格外有趣。




4. 趁我还没被对这场公路座谈的回忆拉得更远,我们来看看车里的哈娜。毕竟,她才是写起这段对话的起因。


当时我在后排左一的位置,耳朵直竖,飞快动脑,努力跟上前排驾驶和副驾驶那二位的语言和思维,好久没听到这么多经济学人词汇和句型了!


哈娜在左二,其实也是右二,夹在狭窄的后排座中间(因为她是最后一个入伙上车的,所以只能给她这个座)。上图中手扶着嘴,向前欠身努力参与到对话中的就是她。她可不像我一样沉默避免露怯,一开口就异常洪亮,碾压嗡嗡的路噪BGM。前面两位有时还会听不清让对方重复一遍,哈娜一开腔绝不需要重复,听得真真儿的。她刚从大学毕业,跟另两位隔了半代人。


我忘了她学的专业,但既不是经济学,也和气候变化无关。然而她却有充足的自信,在这俩高度专业的对话中大胆又不粗鲁地插入。他俩你一句我一句并没有明显的gap可以插话,“等一下,不好意思,请听我说一句”哈娜说。也并不是正经举手发言的课代表式,她很 light-hearted,有时候两位对话实在太密一时没插进去,她也笑说“不理我,好吧~” 常常看到她的自信和自嘲有种平衡,我羡慕她不会顾此失彼。


她说 “我认为我们应该走小步(make little steps),小步总比不走强”。其实和前排两位论据浓稠的发言相比,她的观点有点单薄,不过这让我更佩服她的勇敢插入。并且我有点儿惊奇,两位对她略稚嫩的发言同样是耐心听完所有字句,仔细考虑之后才作回答。


知识青年


从无数场类似的对话中,除了吸收人们的观点思维,我还摸到了点儿好好说话的门道。


无论前一位说的观点跟自己多么不同,他们总有接应的句子来打开自己观点的表述。这个承接,其实拐的弯儿是很急的,毫不含糊地表示“我不同意”,没用“嗯对”加以任何缓和。然而却丝毫不像互撕,双方就事论事的边界十分清晰。就好像对他们来说“有话直说”跟“和平友好”完全是可以共存的,“吵”赢的跟输了的,都不会对对方心存怨念。


“我不同意”和“我认为”之类的表达,用英文讲出来,不知为何听着不像中文那么生硬、不招人待见。语言大概和思维方式是互相塑造的,我发觉自己用英文讲话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变得有话直说,喜爱就直说,有不满也直说。因为英语里那些直接的表达是很日常的,或者说,英语里很多日常的表达方式,你会留意到它们都比中文直接。


更仔细听听,这些话虽然直接,但更偏向描述客观而非主观。比如 “你的话让我感到被冒犯(feel offended) / 感到困惑 (confused)etc.” 注意它不是说“你说话咋这么难听/这么不清楚” ,没有给对方作任何主观定性,而仅仅是描述自己的感受。


虽然说的是自己的感受,但却是客观地描述它,理科生式的描述。似乎就没给人留下任何能吵起来的空间。


我发现这个事儿之后,现学现卖,觉得这种方式很能提高交流效率。既压缩了“礼节性废话”,又不大会产生hard feelings。不过我还没学会在讲中文的时候也沿用这招。这种表达、交往方式我也是来到澳洲身处这样的语境下经过一点时间才习惯,如果脱离了英语语境,也许会被当作失礼。




5.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是已经忘了)开头是从何写起——我站在零食货架前的内心挣扎。不过既然你已经读到这儿,我就当你是容忍了我这通意bu识kao流pu的行文。


给自己找个借口:是working holiday让我变得(更)不靠谱。


如果你已经来了,你大概也有同感。如果你还没来:这真的是一个多重世界交错的大场域、多种人格混杂的大池子。慢慢儿的,你的“章法”、计划就开始瓦解。因为事情的发展常常不按你计划,比方说看天吃饭的农场让你可能今天还看着账户乐,明天没工就得人征车卷铺盖走人。或者更不可预知的,是遇到了什么人,ta 给你灌了一脑子从不知道的事儿,让你眼界大开,觉得自己那个老计划非改不可了。


按部就班的人,在命运的大河(或小水沟)里顺水漂流之后被改变。当你面对不可预知,却不再心慌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可以享受 in the flow 了。这大概是working holiday带给我很重要的一个东西。


这张照片后不久哈娜就冲到海里

没带泳衣和毛巾 仍然扑腾得很欢实

微博 @ intheflow

作者其他分享:

有声故事 | 山林间彪悍的Lucy

旅人 | 我下铺的瑞典女博士Saga

快捷回复


在公众号主页直接输入以下数字,即可查看相关信息

签证申请:

回复【1】签证概况&申请一帖通

回复【2】英语水平要求
        回复【3】签证材料清单
        回复【4】在线预约流程

回复【5】线下递签经验

回复【6】提前体检和医院清单

回复【7】行李准备

回复【8】转机攻略(新加坡/马来)

回复【9】入境必看

回复【22】结伴出发

人在澳洲:

回复【10】驾照/买车
        回复【11】税号TFN

回复【12】如何打工度假赚大钱

回复【13】找工作
        回复【14】申请二签
        回复【15】游记/碎碎念

回复【16】打工维权

        回复【17】街头卖艺

        回复【18】换宿及农场工作

        回复【19】WHV纪录片

        回复【20】旅行保险

        回复【21】在澳申请他国旅游签

        回复【22】澳洲景点大全

        回复【23】退税指南

投稿请联系微信号:imxiangfeng(昵称是feng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