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澳三周小记:每一天都是自成方圆的一天

2018年04月04日 澳洲打工度假指南


来澳将近三周。最近在修改文集,有时做其他栏目的排版,产出不多。一些际遇,由此交代。

这周一,去了墨尔本大学。


快走到车站时飘起小雨,在电车上见着雨越下越大——看来为墨大拍一组美美的写真是不可能了。我默默收好相机,祈祷着在冲去图书馆的路上雨能小一些。


下了车,没走几步,雨竟停了,然后见到束束阳光从云层中穿透出来,再次感受了墨尔本这多变的天。赶紧改道图书馆——先去转一圈儿再说。


四年前也来过这里,但这次走了另一条路。初初放晴,地上、墙上还湿漉漉的,而刚刚经受一场大雨的花最是娇艳。校园建筑欧式古老,又结合了澳洲特产——大片绿地,给人的感觉厚重也开阔。嗯,滋养灵魂的好地方。

雨停之时

走到一个由许多拱门组成的长廊,静静地拍它的吊顶,拍它暗暗的灯,拍它还在滴水的排气口,在公告栏一眼见到澳洲翻译资格证NATTI的培训宣传海报。

总是被艺术学科的楼吸引。墨大的艺术楼,里里外外都十分有设计感。进门的大厅里是一个迷你艺术展,还有优秀校友简介和一些自习座位。每个座位旁都有一个小围栏,围着沙发和大桌子,给足了个人空间,在这里学习应是很有安全感。我前后进去了三次,都没有找到空位,遗憾。只能“求其次”,买好咖啡去主图书馆,做当晚的读英语推送。

图书馆的座位也无比舒服,多种款式大沙发任人挑选。窝在里头整理布罗茨基有些艰涩的诗评,查找哈代使用的生僻词的含义,一点点看着推文丰满起来。

在老文科楼外留下一张照片。想象自己在这个地方研读文史,小做文章,外边一会儿落雨一会儿开阳,每一天的空气都是好的。


从墨大出来,去city吃了个晚餐,然后从超市带回一些蔬菜水果,重新填满冰箱。歇了十分钟,继续打开电脑做在墨大图书馆没做完的《读英语》的推送。


八点到十二点,翻找书页的哗哗声和敲击键盘的啪哒声,在空空的客厅里飘来荡去,突然感到有点孤单。那是来的第15天,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回过头去是点点氛围光,色调很温暖,但觉得,如果现在有个人可以说说话,好像也不赖。第二天起床后这样的感觉便消失了,至今也没有重新袭来,敏感已渐渐退化为工作到深夜的专利,其余时候总能被理性意志打败。


很想看看自己承受孤单的能力有多强,就像在工作时很想看看最委屈的时候有多委屈——虽有时候会被小经理和厨师长说几句,但很少觉得委屈,因为是自己还不熟悉流程,有时候犯了小失误,没什么好委屈的。大抵真正的孤单和想念要到第一次生病才能切切体会到。

书灯下 深夜工作

被新鲜的蔬菜水果重新填满的冰箱


没错。开始工作了。拿着打工度假签证是找不到正经实习的,只能打工。也好,前23年一直嫌浪费时间,从未打过工的我,是该打个短期的工来体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在一家华人餐馆做服务员,一起工作的同伴都是在墨尔本念本科的弟弟妹妹,我几乎是最老的一个——连小经理都只是96年的小姑娘。虽是华人餐馆,但客人有八九成是本地人,偶尔也有一些各个国家的旅客,客人常有一些额外的要求,还是挺锻炼英语的。至于口音,听力上的确还需要习惯习惯,但来澳洲第二天我的口语就有些被带跑了。澳洲人发/ei/这个音嘴巴会张得特别大,我也入乡随俗——希望在较好的适应能力下,去英国后能马上受到洗礼,练好一口英音凯旋归国。


前些天,我用许久没操练的拙劣法语serve了一桌不太听得懂英文的法国夫妇。我才张口,老奶奶就朝我竖起大拇指。虽然最后还是连比带划才沟通好。语言不常使用,真是会生疏得一踏糊涂,想起当时的刻苦,觉得无比可惜,希望日后有机会和老何头一起好好把法语捡起来,多多操练。

工作的餐厅

小经理很酷,老板很好,98%的客人都善良幽默,有时会有很好玩的事情发生,比如有客人点了宫保鸡丁,不要鸡丁。加之在不忙的时候可以和一起工作的同伴聊聊天,所以几乎每次上班,一整天都在笑。


但也有遇到搞不定的客人甚至骚扰电话的时候。前天就遇到一桌客人,无比浓烈的口音,行为举止也奇怪,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赶紧求助经理,经理好不容易点完单,说不怪我听不懂,他们是无比沦落的怪人;昨天连续接到三个骚扰电话,来自同一个人。打到餐厅里来,我很认真地问他要吃什么,他却一直问我年龄,问我能不能给他一个机会,之后还说了一些难以启齿的粗俗下流的话,我直接挂了电话。所以无耻之人哪里都有,保护自己,不理便是。


工作时神经紧绷是肯定的,因为需要很集中的注意力:不点错单,不下错单,和客人的交流要确保无误;也需要很快的反应力:上菜铃一响就要健步如飞地奔去后厨,倒水、摆餐具、各种事情都要照顾好,容不得慢吞吞的动作。其实再简单基础的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也不太容易,小差小错很容易就找上自己。我们的小经理才念大一,但是办起事情来风风火火,能力极强。虽然餐厅经理算不上太过“高端”的职位,但是一个大一的小姑娘可以自己掌管一个分店,自己在澳洲所有的租房费用和生活费全部独立,还能分担家里一部分学费,这本来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在小经理身上我也看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对自己份内的事情无比认真负责,是一种绝对的美德。


当然,好的体力也是一大要求。上班时间9个半小时是不能坐下的,就算没有客人也要站着,更别提高峰时段的连续几小时快走——曾经很担心健身计划会因为打工而中断,但在上班第一天就感受到了比日常健身大得多的强度,于是完全放心,只是需要稍微控制一下因为大量消耗体力而持续增长的食欲。有个小伙伴的计步app显示,上班一天走的总路程是16公里。一天下来,腿酸脚酸在所难免。每次坐在回家的电车上,都会深深爱上这软软的坐垫——未免也太舒服了吧。


从下午开始,每个人可以轮着休息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毫无例外我会去对面的咖啡馆写作,或是修改文稿。这一个半小时堪称“续命”,养足体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找一找人生价值。


挣取生活费养活自己固然要紧,但我是个在实习时都会时常因为半天没学到东西而感到惊慌的人,若是连续两天不产出任何价值或输入任何东西,我肯定无法坚持这样的生活。因此我也没有选择一周工作6天,而只打3到4天的工。有空时,除了完成每周的阅读和写作任务,看新闻听新闻,会尽量出门走动走动,和当地人多交流,尽量多的看展看剧看演唱会,要好好“榨取”墨尔本作为澳洲文化中心的所有好处。

每天都要去的餐厅对面的咖啡馆


在墨尔本的家很好。一个人住在爸爸的朋友家,不但省了房租,还得到了无比的舒适。在《南端》第一篇里我写过,我是个生活管控能力很一般但有着近强迫症般的生活规律理想的人。在这样一个美美的屋子,我会很自然地每天都保持它的绝对整洁,容不得有任何脏乱的地方——到家立刻洗手,吃完饭立刻洗碗,洗完澡立刻洗内衣,生活也自然而然变得更加健康和积极。


想起今天早晨“一条”的推送。小姐姐买了一个40平的老房子,改造成了复古又摩登的极美的家,一个人住。她说,我觉得住在一个完全按照自己意愿、习惯设计的房子里时,生活会变得更加有序、美好,一个很舒服的家的环境,教会了我更多地与自己相处,我觉得这是这个家给我带来的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它会激起你对生活更大的一种热情。


太认可。这辈子要寄托几十年的那套房子,是租是买没那么要紧,关键是要打造得让自己很舒适。这样的屋子,对于自己的生活一定是一种正向的促进。就如同若是厨房是自己喜欢的格局,摆着一些到处收集来的美好餐具,那么下班后与其在办公室附近吃个简餐,会更愿意回到家里去,给自己做一份清爽健康的晚餐。



最近做的事情还有,去听了约翰蓝侬纪念演唱会,听了一个蓝侬一生的故事和枪响之后淡淡灯光下犹如天堂传来的Imagine。去逛了墨尔本艺术中心下的周日市场,买了一些香薰蜡烛、贺卡、咖喱粉、护手霜等美好的手作小物。去了Australian Music Vault,发现除了AC/DC以外一个澳大利亚音乐人都不认识。在家看完了《皮囊》,一本从三篇序言开始就很好看的书,使劲儿地流眼泪。在雅拉河旁吃午餐,看河边的路人,看到可以躺着行进的轮椅,找到一家看起来十分惬意的河中央的小酒馆。去振东叔叔家吃了复活节晚餐,和Tracy聊了很多东西方文化传统里好好坏坏的点,她觉得我很structured,对人生的每一步充满规划,但其实我只是幸运地在开始工作之前找到了喜欢的事。在一家西班牙餐馆和一位老太太聊了挺久,优雅的她说起自己为伊朗人中国人做英文家教的事,在阿德莱德的妹妹因为森林大火要来墨尔本住上一阵,由此和我推荐了许多条旅游的路线。



想起去年十二月看的低苦艾演唱会“一天”,有一句话叫,一天是今天,也是永远的一天,自成方圆的一天。当时很喜欢,便拍下来了。


在高中时摘抄过三毛的一个句子:只有一天天地过,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辈子。无论自己是否知晓,任何一天都会被记忆小心收藏起来,缩在生命的角落或是大显拳脚,自成方圆,变成永久。如果认真地过,便会在将来有很多个“片刻永恒”可回首,七老八十早已行动不便了,到了那时,一个人想着这些坐着独乐呵,便是最重要的正经事。

对了 今天最后一位小伙伴过来报喜 

说成功录了复旦的笔译

至此 我每一位二战考研的朋友全部成功 

都考上了特别牛的学校

北外 上外 复旦 人大 

我感觉我比他们一个个还要激动QAQ 

真是辛苦了宝贝们 为你们骄傲!


这里是十月Octobre

Olivia和Charles的公众号

Olivia在澳洲打工度假

会时不时写点小文 与大家分享这边的日子

除此之外 每个周三

约稿和光影

和你一起

看看不同的活法 看看世界有多大

欢迎评论、关注、转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