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开始,野蛮生长。

2019年02月23日 ertland澳洲打工度假


ERTLAND


2018年年末的时候,我正处在旅行的狂热中。

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打工,切换到度假模式:到布里斯班逛美术馆,在黄金海岸“冲浪”,沿塔斯马尼亚的海岸线自驾,吃薰衣草冰淇淋,在原始森林漫步。


 图文 ✎   一米八少女

 出品 ✎ ertland   编辑 ✎ 啊飘 



↑ Tasmania · Bridestowe Lavender Farm


本该如往年一样,做年终总结,再写个不会实施的来年计划,但澳洲热烈的阳光让我误以为一直处在不会落幕的夏天。


当终于回国,回到江南不见天日的满是雾霾的冬天,却意外地发现我熟悉的winter blue并没有到来,哪怕下载了与冬天相配的很丧的韩剧。我的内心仍然是灿烂的,这大概,是因为澳洲的阳光在身上的晒伤印记还没有消退。


2018,度过了迄今为止最“脱轨”和而“疯癫”的一年:辞去“稳定”工作,做国际志愿者,在成都打工换宿,坐火车横跨亚欧大陆,在南半球打工度假。回头想来,这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导致“脱轨”的那颗螺丝,在25岁那年就松动了。



25岁是转折点


如果把至今的人生做一个划分,我会分成童年(模糊的学前和小学时期),青春期(叛逆的中学、自由的大学、简单的工作初期),和25岁之后。童年时期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我没有可称为“我”的主体;青春期是激烈的与自我和外界的碰撞,开始确认“我”的意识,而萌醒的这些在工作初期又被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受环境影响的狭隘价值观;最后的阶段划分有些奇怪,但我的25岁,确实是一条鲜明的分界线。


那时候,荒芜的土地上,生猛的“自我”破土而出。

要说25岁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这大概一点也没错。


那一年,我突然感觉到变化在身体里滋长,好像是终于走出15岁到25岁漫长又痛苦的青春期。那就像一个黑魆魆的隧道,充满了恐惧、不堪、弱小、愤恨、挣扎。爬出这个隧道,我花了10年的时间。


然后,我看到了前方的一丝光亮,开始向着光奔跑起来,生命变得开阔又充满力量。


身体里好像长出了力量,这股力量让我开始寻求改变,积极乐观的改变:我开始相信:我可以变美,可以变好更好的人;可以不用去管别人的眼光;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取悦自己,可以开心大笑。去看牙医,拔牙、矫正牙齿;换掉衣橱里的学生装,审美突然提高;学吉他和画画(都没学会);去国内国外旅行,并沉迷其中;学会了开车,享受驾驶和自由;看书变成终身爱好;喜欢自己女性的身份;关注事情的积极面;抛弃pleaser的角色,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立场……


成长的重要一环,是打破被动建立的世界观,重新建立自己的。


不是“钱是万恶之源”,而是“钱是可以使人美好的东西”;不是“内涵比外表重要”,而是“外表和内涵一样重要”;不是“女孩子应该如何如何,你这个年纪应该如何如何”;而是“我要去做我爱做的,享受我享受的”;不是“这个事是有钱人/有能力的人做的,我们不可能的”,而是“何不去试试呢,为什么就不能是你呢”。



养分和阻力


不确定促使我生长的养分从何而来,其一,大概是看书。在大学时期就养成的习惯,没想到在工作后更加狂热。看过的书很容易就忘,通常连主角的名字也记不住,很多时候,它给我带来的是 “无用的美好”,即使这样肤浅的看书,也对我有了影响:不放弃思考,不放弃真善美,不拒绝可能性。处在宏大的世界里,真实对待自己。


另一个养分,大概是旅行。同样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选取重点的话,是“一个人旅行”,是与“闺蜜游拍美美的照片打卡网红餐厅”完全不同的东西。好像榴莲,不用和“一个人旅行”过的人过多谈论,因为都懂它的味道;也不用和没“一个人旅行”过的人谈,因为讲了也体会不了,不如去试试。


野蛮生长后,很容易变成环境中的“异类”。是异类,就会受到排斥和攻击。被攻击的点,多数是年龄、身材、结婚、生孩子。总有人费心计算着你的年龄,并故作惊讶地问到“你爸妈不催你呀”,同地方台晚8点档的婆媳剧完美合拍。


我想他们问这话,并不是真的关心(也不排除有的真关心),更多的是带着对你回答的期待,已经预设了会听到你说“催的呀”,然后讲一个被催的七荤八素的悲惨故事;当然,他们对故事也不真的感兴趣,怕是想证实一下你的惨状,对自己的已经结婚生孩子并准备怀二胎的“优越感”感到放心。


这么想的我,真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他人。

怀有恶意的,不止我这边。


当然,我十分欢迎有人每天念叨我游手好闲、不求上进、不努力赚钱、不好好健身,借此督促我奋发进取,成为人生赢家。


我一直无法学会从小学到大学老师都教的“你无法改变环境,只能去适应它”这样聪明的方法,能做的只有对抗或改变环境,或重新找个合适的。


现在看来,每个人都如此特别而珍贵,你更该重视的是自己的感受和价值;而人性又有那么多相似,你肯定可以找到适合你的环境。


↑ 《One Piece》


我也找到了我的同伴,被一部分人当做异类的同时,也被另一部分人认同和支持。成长会让一部分老朋友渐行渐远,也会有新朋友走到身边,陪伴着走一段。哦,那些不属于朋友的呀,就当是游戏里的NPC了,总会一直存在的,但不影响主角打怪升级。



才开始呢


某天,和大学舍友聊起“变老”这件事。再过几年,就要跨入30岁的门槛了,随之而来的,还有“30岁恐慌”和过早的“中年危机”。


蹲在马桶上的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在马桶上)扳指一算,扣除从出生开始的没有自我意识的15年,我们的人生明明才开始了15年都不到,算到80岁的话,还有50年可以折腾呢。


我们的人生,不是才刚刚开始吗?


把那些30岁之前结婚、生孩子的“必选项”从人生中抛开,生命会变得广阔而漫长(忘记在哪里看来的话)。


它本该如此。


澳洲广阔的土地和热烈的阳光,让我觉得可以生活在一个更自由的世界,晒得黝黑的皮肤是美,舒展的肌肉线条是美;旁若无人地晒太阳是美;穿着户外服装徒步是美;随意扎起的马尾是美;可以不顾年纪、相貌、性别地做自己喜欢的大胆的事,50岁也背包住青旅,70岁也在街头弹奏自创的乐器。



依然loser


野蛮生长后,会成为人生赢家吗?


不会的。至少,我现在仍然是一个loser。


你肯定记得《灌篮高手》的全国大赛,当湘北篮球队终于打败了上届冠军山王工业,以为终于会实现全国大赛冠军的梦想,却在下一场败给了爱和学园;你也许也看过美爆了的演员安藤樱演过一部很丧的电影《百元之恋》,32岁的家里蹲一子,学起了拳击走上赛场,打出了痛快的左勾拳,却被轻松打败了。


↑ 《灌篮高手全国大赛篇》

↑ 《百元之恋》


这些故事都把你的心拉到很高很高,以为经过了漫长的努力后,胜利触手可及,却让你在下一秒摔到地上,说:看,这是现实。


如果故事都有一个happy ending,那是热血的少年漫画,可是现实世界不会被精心安排的。


以前,我总是怀疑“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如果结局不完美,过程是否还有意义?不是会变得更痛苦吗?

完美主义的倾向总让人害怕失败,变得不去尝试。

我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loser。


哪怕最终也是一个loser,野蛮生长的过程仍然重要吗?

重要的。


那是让生命发光的燃料。



下期见!


▼ 

「特约作者」

 一米八少女



愿陪你颠沛流离到筑梦,琴棋书画诗酒话,烂漫天涯


公众号       一米八少女


ERTLAND

About ertland

专业 值得信赖

ertland | 做打工度假er代申请路上的守护者


Contact us

微信客服ID  ertland003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投稿、合作意向请微信联系我们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