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60万的博士惨遭初中毕业卖假鞋同学的鄙视,网友鼓吹“读书无用论”...难道读书真的没用了?

原创 2019年02月14日 今日昆士兰


每逢春节过年回家,

相信不少人对一件事都“颇有感触”

无论是走亲还是访友,

总是会身不由己地陷入

“五花八门”的鄙视链中...


什么送礼鄙视链,

送礼高的瞧不起送礼便宜的...


装备鄙视链,

有豪车的看不起开二手的...


还有诸如此类的什么房产鄙视链、

收入鄙视链、学历鄙视链...


最近听到一个

“鄙视链”有关的故事:


一个入职2年,年薪60万的博士

过年回家被初中毕业的同学给鄙视了...



按理说一个博士,收入也不错,

前景光明,

怎么着也得站在鄙视链顶端了!

还会被鄙视?


原来,博士还是输在了收入链上...

那些初中毕业在莆田

做假鞋的同学年入几百万...



年薪60万博士赚的不如初中生,

这事在网络上一经传播,

立刻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读博有什么用”,

“读再多书还是赚不到钱”,

总有类似的声音在这种时候立马出现,

辣眼睛的同时,

疯狂向围观群众们兜售

“读书无用论”。



那些鼓吹“读书无用”的人,

在判断读书作用时,

都选择了一个共同的

衡量标准——钱。



在这个案例中,当事人博士的初中同学们

就用了相同的选择。

造假鞋卖假鞋这样的违法

行当背后高昂的黑色利润,

驱使他们毫不犹豫地

放弃了艰辛的读书之路。


莆田市安福电商城卖假鞋的人“2013年开始干,现在,车子房子都有了”,年营业额能达到400万元。(@中国青年报)


也有一些莆田假鞋贩子表示,他们“每个月有七八十万的净利润”



在莆田,假鞋灰色产业链已经

成了这座城市经济上无法摆脱的阴霾。


在莆田市市民的采访中,

被问及为什么莆田假鞋

能够一直存在着时,

更有市民表示:


“这是莆田的一种文化,

也是莆田的一个经济纽带。”



制鞋业成为驱动这座城市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或许也是当地政府对于造假鞋、

卖假鞋屡打不尽的原因之一。



对于当地的年轻人而言,

惊人的利润和较低的

违法成本诱惑他们,

让他们“病态的”涌入假鞋行业。


而对于这些假鞋的买主而言,

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不像

我们想象的那样无辜。



电影《我不是药神》热映的时候,

莆田鞋的买家们根据

《药神》的台词改编了一段话。


大意是,请有关部门

别再追查莆田鞋了,

大家为了装逼买鞋,

原价几千最后几百到手的鞋

到底是真是假,

其实买家心知肚明。



买不起正版鞋,又想要面子,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很多人都在知假买假。



这些买家中还有不少人将自己的做法合理化,

美其名曰”节俭“!


但事实上正是这些知假买假的行为

助长了假货的泛滥,

也提高了有关部门的执法成本。



伴随着假鞋的盛行,

有关部门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之下,

愿意铤而走险的人依旧不胜枚举...


无独有偶,类似鼓吹“读书无用论”的事情

也发生在一些留学生身上。



一名卖掉自家位于大明湖畔小院的中国女留学生,从澳洲留学毕业回国后,到手月薪工资竟只有1300元人民币



对于这类事情,网友们也相似地

用金钱标准来衡量读书的作用,

把留学和“浪费钱”划等


有这笔钱不如买套房,

或是搞投资,

回报率不比毕业工作要大的多



一套房几年间价格翻几番,

但是留学出来,

说不定“连工作都找不到”



对于这个话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这个浮沉的世界里,

周遭的纷纷扰扰,

让人们很难改变金钱至上的观念


但是,我们要承认不否认的是

钱从来不是衡量

“有用”与“无用”的唯一标准,


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还有独特的人生追求

与自我磨炼的经历,

这些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当有钱没钱不再

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时,

莆田假鞋或许不再

会有那么多拥泵,

关于年薪60万博士被鄙视事件的

讨论或许也会有新的答案。


资料来源:Vista看天下




订阅今日昆士兰微信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点击关注

 搜索“今日昆士兰”点击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