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来稿|回忆故乡-凰岙村

2020年08月05日 澳大利亚浙大校友会


回忆故乡-凰岙村
(赵孔南,于二0一六年十二月记)


青少年時期,一介之农民,耕莘八年又半之后,告別父母,出门求学。悠悠歲月,四十余年,故乡旧事,难以忘怀,时时縈繞脑海,应该写点什么。今日得闲,心血来潮,作上一文,回忆故乡,凰岙山村。

据史記载,我们凰岙村(现写成皇岙村)的赵姓人氏乃是宋高宗弟弟魏王赵廷美家族的成员。近千年前,靖康耻后,宋高宗南逃来溫州,棲居江心屿二个多月时,魏王家族成員逃來乐清定居下来。若干年后,我们祖辈三兄弟迁來凤凰山下——凰岙村定居。在农村躬耕乡野之時,读过第七册乐清县誌,中有记載,城关北边,趙氏三兄弟迁居凰岙-鳳凰乡宅,至今犹有记忆。

鳳凰乡宅,为一山村,三面环山。后背山集聚了三座形状独特风景各异的小山脉,組成既呈线狀又起伏不平的一个约有二三公里宽度的大屏风。当中央的山脉显著高于其他两山脉,名为凤凰山,其山奇秀凌風,看起來非常像一只鳳凰在棲㮩孵卵,村因此山而得名。两侧的小山脉相对要低一点,犹如椅子握手,虽有几小山峦起伏,整体則平趟着向前连续延伸约二公里。整个村落犹如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后背高,左右握手低。所有的山都不高,即使登上山頂,亦难望远。村里的房屋依后山向前延伸而建,为一个寿龟型的村落。明清时代修建的房屋錯落有致,周密部署。村落中心之地,建有一荷花池,六月盛夏,荷花有开有合,荷叶有卷有舒,花红叶綠相配,自然完美无睱。三条唐河水道,承接山溪之水,溪水淙淙,河流洋洋,包围环繞村落。河岸之上,种植有桃柳树,春天,桃花盛开,夏日,垂柳嘻水,一切規划,讲究风水。

小时候,奶奶经常告诉我说,早年,后背山为茂密的森林覆蓋,云杉水杉青松,高大参天,綠茵遍野,郁郁葱葱,更有那山涧泉水,涟绵不断,叮咚長流。不过,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政府一声令下,邻村村民就來我们村砍树伐木去炼钢铁,結果钢铁沒有炼成,却把我们村的近千年的茂密森林破坏殆尽。六O年时,村村大炼钢铁以失败告终,办公共食堂成笑话而无奈解散,政府不再統筹管理全公社的山场時,有点眼光和远见的村干部,馬上組織有关人员去播种育苗綠化光秃秃的山头。十年樹木,七十年代时,村后山虽然还沒有什么参天之大树,茂密之森林,卻已是青山满目。与之相比,相邻的几个村庄的后山依然是癞痢秃头,慘不忍睹。众山之中亦有几处茶园,常年青翠。清明节前,晨雾之下,茶园之中,姑娘少女,阵阵欢声,嘎嘎笑语,拌着採茶舞曲,搶摘早春香茗。兩侧山上則植有众多的果树,楊梅枇杷,雪梨黃桃,板栗紅柿,早桔欧柑,添有野生樱桃红莓,春华秋实,累累碩果。四季之內,滿山之上,野生花卉,茁壮生長,适时競相綻放,色彩缤紛。花卉品名繁多,难以如数家珍;簡單罗列,春有杜鵑映山红,夏有木槿六月雪,秋有桂花野白菊,冬有腊梅山茶花。这些野生花卉大都可入药;杜鹃花辨泡酒,能治跌打損傷;紫兰六月雪,可消热清涼;秋日野白菊,解毒去疔瘡。冬梅不入药,但斗雪傲霜,品格高贵。

我们村前有一微型平原,一千多亩农田,土地肥沃,四季之內,种植有稻麦油菜诸多农作物,更有绿肥苜蓿和紫云英。沿山脚下,垦有几百亩梯田,种植的农作物別样光景,高梁玉米,糖蔗甘蔗,地力荸荠,萝卜青菜,搭配齐全。缠绕众山的还有几千亩旱地;地瓜或称番薯是早地作物的主要风景,栽植于叔夏之时,收获于秋未冬初,亦因季节而定,种有大麦小麦,棉花马铃薯,更有众多的豆类作物,黃豆,綠豆,黑豆,紅豆,槐豆,碗豆和罗汉豆,一应俱全。有时,亦在旱地里种植一些中葯材,一见喜串心莲,颠茄毛地黃,各各不同。我在家种田的那八九年间,家家都有几分自留地,我家得益于舅公是个体中医,有更多的自留地,其去世后,因无儿子,自留地都給了我家,因而我家当时有一亩半的旱地,父亲和我搶生产队不干活的时间起早摸黑耕种着自留地。偿記得,我们家在七0和七二年那二年,刚是地瓜的收成就达一万斤,外加馬铃薯千余,大小麦,綠豆,罗汉豆都有几百斤,还加生产队分來八千左右稻谷,收成不谓不丰。五九年时读过郭沫若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诗句,钢水奔流成河,粮棉堆积成山。但是,沒有看到过,而那二年我家瓜谷堆积成山,倒是亲身体验到的。这大概就是,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老天爷亦会眷顾我们勤劳之人吧!

应该说,我们村落是块风水宝地,开门放眼青山,倚窗傾听鸟鸣,悦目赏心。在风调雨顺年代,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村民们安居乐业。在农耕社会,这一依山傍水的宝地给村人带来了近千年耕农自给的生活福祉,这就是我回忆的故乡。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个人背景:

赵孔南,出生于农民家庭。文革时失学,在农村为农民八年半,其时,农夫与樵子齐飞,耕作共茷薪一色。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幸运上浙农大农学系,为一工农兵大学生。


一九七八年,在乡下糊里糊涂地参加研究生考试,侥幸成为浙农大农学系研究生。


一九八二年至八九年,先后在浙江农科院原子能所和生物技术中心工作,期间承教育部公派来澳洲悉尼和墨尔本大学进修学习。


一九八九年九月,再度来澳国立大学读书,得了个博士学位。


九四年作美国梦,去了明尼苏达大学作博士后。


九七年初来昆士兰大学医学院癌症免疫中心改行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


二00六年应世卫组织之邀,成当年之临时顾问,协助撰写安全有效使用预防宫颈癌疫苗指南,之后一直在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为打工仔。


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在国外过了三十多年,有点遗憾。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