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看到“无人超市”这个概念,是在16年底看到亚马逊公布的Amazon Go视频,为实现真正的无人自助购物,Amazon Go采用驾驶技术中的计算机视觉,感应器融合和深度学习,一切都那么富有颠覆性。
随后Nraffr、罗森无人便利店、7-11 Signature等落地,国内市场更是繁荣一片,各路资本先后进入,从今年六月底开始,先是 “F5未来商店”获得了3000万元的A+轮融资,计划在3-6个月内开出30到50家门店。紧接着,“缤果盒子”宣布已完成A轮融资,金额超1亿元,融资完成后,缤果盒子在8月会开放200家,今年铺设5000个网点,主要面向一线城市的高端社区。
传统零售品牌娃哈哈大笔一挥,和深兰科技签署了 “3年10万台,10年百万台”的单子,联手蚂蚁金服推出take go无人店,阿里在造物节上晒出的“淘咖啡”,无人超市的骤然火热引来各界关注可谓足了眼球。
多数是消费者自己代替收银员而已
对于上班族来说,这些放在办公室茶水间和大厦附近的无人店,无疑为平时繁忙的办公室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有的店与其说是无人店更像是大的自助贩卖机。
我们理想的无人店是像Amazon GO和take go这样的全智能型的超市,理想状态是顾客在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门后,拿上挑选好的商品便可直接出门,离开商店,顾客会收到账单,而费用已经从其Amazon账户上划走。附有颠覆性。
而市面上的大肆报道的基本都是以消费者自主取代收银员的半智能型无人店。消费者挑选好商品后或是识别RFID,或是消费者自行扫码结算,再利用手机支付成功便可离开,这感觉更像是自助购物。
市场上的“无人超市”有多少?
虽然无人超市刚进入人们视野不就,但很快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7月仅缤果盒子一家就有过亿的融资金额,其它无人超市也正在加快吸金和铺设店铺的脚步。
从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无人店都是2017年才落地并发展的,并且越是背景雄厚的店越不急于布局,而那些已经大量布局的无人店,通常是成本相对较低的无人货架。
“无人店”的投入真的低吗?
“租金、人力成本的大幅增长”往往被认为是“无人店”诞生的驱动因素,缤果盒子的CEO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个15平方米的缤果盒子,能提供超过800个SKU , 这与40平方米的传统便利店所能承载的SKU相当,原因是缤果盒子里不设传统便利店所有的仓储备货空间,而一般便利店需要至少4人维持运营,而缤果盒子,只需4个人就能维持40家店的运营,租金能节省大半,“运营成本却不到传统便利店的15%”。
然而虽然无人便利店在资金、人力成本方面确实能占据些优势,但能否实现4个人运维40家店,要看当地的店铺覆盖面积,如果店铺过于分散,人力成本的优势就不再明显。即使做到了足够的密度,其硬件上的巨大投入,20万一个的便利店盒子,从很大程度上几乎毫不费力地能够覆盖掉费心费力想要剩下来的租金、人力成本,从提升效率上来看,较于7-11等连锁便利店也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结束语
随着人工成本提升与科技的进步,无人店也许会是未来商店发展的必然。但是目前,不管是Amazon Go还是那些半智能的无人店,发展都面临着一些阻碍。俗话说得好,背靠大树好乘凉,Amazon Go有Amazon的强大财力与技术能力支持,缤果盒子的背后依托着传统零售商大润发,Take go背后有娃哈哈、阿里,没有“靠山”的创业者很难仅凭资本的支持进行迅速的扩张,到最后只能落得一个陪跑的角色。
微信公众号代运营服务
中澳共享链平台,致力于打造与品牌主题高度契合的精品文案,创造产品和服务流行元素,创作有价值、有情怀、引发流量暴增的文案。
现特别推出
微信公众号代运营服务半价优惠,原价$1000/月的套餐,现仅需$500/月(仅限前20位合作商家)。
每月四篇品牌宣传资讯(中英文均可),商家需提供相关资料。
平台将会挑选部分优质资讯,发布在玩转悉尼公众号上。
中澳共享链平台,意在为澳洲优质中小企业及个人强化品牌影响力,创造商业价值。
最终解释权归中澳共享链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