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开学第一课,我们不谈「学习」

2019年09月02日 新东方澳洲新西兰留学


码字台

开学日


女同事说:

又是一年开学季,千千万万的孩子又走进了课堂,跟随着老师,踏上新的学习旅程。所以开学季,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大日子”,也是学校和老师们的“大日子”。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好像一直将「上学」这件事,定义为“学习”,而不是“教育”,但教育却又是终身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找到了俞老师过去发表过的、关于教育的观点,和大家进行一个小小的分享:什么是教育。



▼ 以下节选自俞敏洪的公开演讲 ▼


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给大家分享一下:


二战后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成为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每当有新老师来到学校时,校长就会给这位老师一封信,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人所不应该见到的悲剧:毒气室是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的,妇女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儿童是由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所以,我怀疑教育的意义。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学生成为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该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或者是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者是受过教育的屠夫,我始终相信,只有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书写字算术的能力才有价值。


我相信没有人会不认可这段话,那什么叫具有人性的教育?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会去想什么叫具有人性的人。


我觉得一个具有人性的人,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孝敬自己的父母,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学会感恩,能够理解世界上什么叫真正的真善美,并且在任何危险和诱惑前面都能够坚持自己的底线。那这个时候会有个疑惑,当一个人特别喜欢听贝多芬、莫扎特等等这样的古典音乐的时候,这个人的行为会更加人性一些吗?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美好的音乐和诗歌,比如喜欢读雪莱的诗歌,这种人你觉得他会是更加人性的人吗?


人性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


我去过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即使是过去了几十年的时间,到了那里还是感觉到阴风渗渗,毕竟有几百万人死在那里。我当时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这些纳粹的屠夫包括他们的亲人,每天在杀掉了几千个上万个犹太人之后,晚上就开party,听莫扎特,朗诵优雅的诗歌。


我想说的是,人性这件事更多的不是一件抽象的事情,也不是说我们要善良,我们要孝敬,它更多的是一种行为的坚持,尤其是面对困境、面对屠刀和面对绝境,你是否还能够坚持人性。这件事情其实是不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我们实际上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迫,比如说你在坚持一件你认为正确的事情时,你周围的人对你嘲笑有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不是你认为对了,所有的人都会支持。


对于人性的教育包含了怎样让孩子分辨是非,怎样让孩子保持仁慈善良、悲天悯人的情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热爱自己的亲人、朋友,更加重要的是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坚持去做,这样才行。


有的时候并不是一件事情你觉得对就是对,比如说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很多南方的黑人帮助南方白人去打北方人,当时北方人林肯他们喊的口号就是解放黑人,这个黑人说我不用你解放,我的主人对我挺好的,他天天让我干活,不用我花钱,给我吃,给我穿,还给我娶老婆生孩子,所以不用你解放。所以人有的时候处于某个地位,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处于奴隶或者奴才的地位上。


易中天很有名,他有次演讲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今天的主题就是“望子成人,不要望子成龙”,我们都知道中国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说要把他变为一个真正的人,有标准,八个字,第一真实,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乐。


后来我说易中天说的话只说对了一半,我说如果一个国家不把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作为教育的前提,我们也会教育出真实、善良、健康和快乐的奴才。


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很多南方的黑人帮助南方白人去打北方人,当时北方人林肯他们喊的口号就是解放黑人,这个黑人说我不用你解放,我的主人对我挺好的,他天天让我干活,不用我花钱,给我吃,给我穿,还给我娶老婆生孩子,所以不用你解放。


你看看,这些黑人,他们也很真实、善良、健康,他们也很快乐,美国很多快乐的音乐都是黑人创作的。但是他们实际上是真实、善良、快乐的奴才。我们中国现在已经变得富有了,相对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衣食无忧,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是真正获得了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


人格平等就是人与人之间不靠权威来压迫,没有特权阶层,特权阶层哪怕是对最边缘的人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唯一能够让我们服从的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法律。


上个礼拜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法制和法治的区别。我说法制的概念可能是在法律的管制下人们生活,而这个法律的管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愿意,每个人都同意的。但法治是在公平的大家都认可的法律下治理。人格平等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和自律。


所谓思想自由,就是在不违反大家愿意遵守的契约前提下,可以天马行空地思考,可以有行者的自由,可以有思想的自由,可以有独处的自由,也可以有群居的自由,我说的群居是一群人在一起。


第三是精神独立,所谓精神独立,我们可以把他叫做一种精神之树,长在大地上,因为每个精神之树长大后都有自己的空间,都有自己的挺拔,都有自己的天空。


所谓精神独立,就是应该在听到任何一种说法的时候都有怀疑、思辨的权利,而不是盲从。


对于一件事情的判断,是对是错,需要我们通过过程和结果来分析。


我们大家知道马丁·路德·金大概是因为他的一篇演讲稿叫I Have a Dream。马丁·路德·金是真正解放了美国黑人的一个伟大人物,他的功劳毫无疑问不下于我们现在常常谈到的曼德拉。林肯南北战争结束后并没有真正消除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隔离,黑人学生不能进入白人学校上课,黑人坐公交车要坐在后面几排等等。然后,马丁·路德·金说了这段话: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他的国库之殷实,也不取决于他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他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这种公民的人文素养、远见卓识和品格高下是怎么来的?是来自于对人们的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教育,这是一切的前提,因为没有分辨能力,就不可能有人文素养。


说了那么多,我们点到为止,但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定义教育——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


最后,我也想用我自己的一个观点来作为结束:


“教育之道,以良知、理性、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创新为纬,造就新一代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国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