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她是中国军队最神秘的一把利刃!

2020年02月13日 微澳洲




迎“南”而上84岁钟南山,

“硬核”封城73岁李兰娟,

一场席卷全国的灾难,

让我们记住了两个伟大的名字,

他们就是我们的定心丸,

可我们心疼着两个高龄老人,

在为我们所有人拼着命,

我们担心着他们后继无人,

然而就在他们的后辈中,

出现了这样一员猛将,

而且是位巾帼女英雄,

她是中国军队最神秘的一把利刃,

54岁的她,

人生太传奇,故事太精彩,

她就是中国战狼,陈薇



生于1966年2月的她,来自浙江兰溪,

这座浙江金华下属的县级市,

“三江之汇,七省通衢”,

有“中国兰花之乡”的美称。

兰溪西北部的三个古村,

其中八卦村就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

或许就是这样的山清水秀、人文荟萃,

让这个小城有了灵气,小小之地,

这里竟走出了5位中国“两院”院士,

而她就是其中之一。

其它四位院士:植物学家王伏雄,数学家王元,重庆科协潘复生,同济大学吴志强


从小就是学霸的她,

1984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

后又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硕士。

而她可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

绝对是女神级的活跃人物。


看到陈薇年轻时的照片,有网友说:真漂亮,有点87版宝钗的感觉


她性格活泼,前卫又时尚,
喜欢文学,是当时清华园里,
《清华研究生通讯》杂志的副主编,
还擅长舞蹈,
几乎每周末都去参加学校舞会,
还是学校咖啡厅的首批服务员,
“几乎最不可能从事科研工作的人,

却最终走上了科研道路。

这是她的同学们对她的评价。


的确如此,当时她就读的化学工程系,
极为热门,加上班级上就仅3名女生,
毕业前夕很多企业负责人,
都守在清华公寓门口去“抢人”。
而很多同学此时都会把出国留学,

或者进大公司作为首选,

而她也不例外,

被深圳的一家著名生物公司抢先签了约,

说:“记得那家公司特高兴,

请我和导师在香格里拉饭店签约,

那是我第一次进五星级饭店。”


然而,命运使然!

就在签约后不久,

她去军事科学院取实验抗体时,

突然知道了,这么一个特殊单位的存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原来成立于1951年的军事医学科学院,

当时就是因为,

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了细菌武器,

于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

全中国抽调最好的科学家,

然后迅速成立的应急机构,

它担负的是国家防御核武器、

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

这样的使命使她热血沸腾,

她也想投身其中去贡献才智。


“入伍就意味着落伍”,

她参军的想法招来了一片反对声,

而她义无反顾,导师也支持她的想法,

就派了她的两个师弟去与深圳公司签约,

就这样,1991年,

她开始了携笔从戎的军旅生涯。



她所在的部队地处丰台镇,

上世纪90年代那里还比较荒凉,

部队的生活也非常单调,

搞科研就要坐得住冷板凳,

几年后当她到江西庐山,

参加全国的学术会议时,

正巧与当时签约的师弟不期而遇,

那时他们同学之间的收入差距,

差的可不是几十倍了,而她淡然处之,

苦行僧般的继续埋头搞科研。



1995年,她跨学科考取了,

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

主攻基因工程专业,

3年后,她由工学硕士变成医学博士,

并被选入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

也正是那一年,

她终于暂露头角被委以重任,

开始领衔我国重大科研任务。

之后在她36岁那年,

再次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很多人问她出成果的诀窍,她谦虚的说:

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

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

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时间来到了2003年,当时“非典”疫情暴发,

全国陷入一片恐慌,每天都有人员感染,

人们对来势凶猛的病毒措手不及。

当时,她临危受命,

她的生物科学家的直觉意识到,

ω干扰素对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

为了尽快验证这一判断,尽早控制疫情,

她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

连夜进入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

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

零距离接触。


人通常在负压状态下,

会缺氧并伴有剧烈头痛,

所以不能在里面工作太久,

但为了和病毒争夺时间,

她每次进实验室一呆就是八九个小时。

就是这样拼着命般的,

历经了50多天的日夜奋战,

她和她的团队终于用实验证明了:

干扰素ω在体内外,

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殖。

是她于全国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

确定这就是“非典”的元凶。


而在随后进行的临床实验中,

由于每天要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接触,

她与团队被单独隔离了起来,

她和家人连续100多天没有见过面。

那时丈夫和4岁半的儿子,

只能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她,

丈夫说:“我就跟儿子盯着电视等,

她出来以后,儿子就主动地扑上去,

去亲吻电视。”



而她也想儿子啊,却安慰自己说:

母亲不在身边,

对男孩子成长更有好处,

他会更加独立,更加坚强。



之后,她又跑遍了,

全国83个“非典”定点医院,

在高危人群中指导用药并收集数据,

她率领团队在最短时间内,

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

并在抑制非典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后1.4万名预防性使用,

“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

再无一例感染。



那一年,

时任主席胡锦涛亲临陈薇团队实验室,

高度评价她:

“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


荣誉赞扬纷至,

而她继续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2008年,她再次受命,

作为我国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组长,

赴汶川一线,做好“大灾之后无大疫”工作。

她说:“病毒是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
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
而她的主攻方向就是抗病毒药物,
多年以来她一直在和病毒打交道,
就是她,一直在,
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
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出了,
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
这一成果,也使她当之无愧的成为,
我国“生物危害防控”学术领域的领头人。

 


2017年,有一部让全中国人,

都热血沸腾的电影《战狼2》,

影片中,有Dr.chen,

保护拉曼拉病毒的“活体疫苗”的一幕。

而这段情节正是影片,

向现实中的“Dr.chen”致敬:

片中令人闻之色变的“拉曼拉”病毒,

其原型正是曾蔓延西非的“埃博拉”病毒,

而Dr.chen的原型,

就是被誉为“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

陈薇少将。


原来在2014年,

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大规模暴发,

并迅速向外蔓延引发了全球的恐慌!

而早在2006年,她就曾针对,

埃博拉病毒病原体展开过相关研究,

并敏锐觉察出:

“埃博拉离我们也许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那年,她的“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

”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

之后她对该课题的科研长达十年之久。


那时,面临已经研究了,

多年的病毒发生变异,

并且波及全球的危险状况,

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到非洲一线去。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不仅在人类之间传染,

而且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之间都能相互传染、

致死率高达50%~90%的烈性病毒。

而面对未知的危险,她却主动请缨带队,

赴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

并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

临床试验的“零突破”,世界为之瞩目!


她为疫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她被非洲当地人兴奋地抛向空中,他们以这种淳朴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


2016年,
她的病毒疫苗试验取得巨大成功,
并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
《The Lancet》发布了相关科研论文。


2017年,
习近平主席点赞陈薇团队:
埃博拉疫苗,对世界是个支援,
也是我们大国的形象。


2015年7月,
她光荣的被晋升为少将军衔
2019年11月,
又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军事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20多年的艰辛科研路,
当年的雏燕终成雄鹰!

 
而此次武汉疫情发生后,
身为军人的她再次临危受命,
逆行武汉冲上了前线。
她曾是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
多场硬仗中走出的战狼,
因此她也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研制赛跑中的绝对国之重器。


解放军直飞武汉


1月25日大年初一,
就是她率领着军队专家组,
乘专机驰援武汉,
至今仍坚守在武汉第一线。

陈薇少将在武汉金银潭医院

当她一到达武汉,
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就已经开始运行了,
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
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
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
加快了这次冠状病毒的确诊速度,
这是她深入疫区科研攻关以来,
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


我们通过电视新闻看到了她,
她从容不迫地说:
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
有了应对“非典”和埃博拉疫情的考验,
无论是人才队伍、科研实力,
还是技术储备,
我们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有更好的准备,
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作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中的先锋队,

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独家专访,

大家纷纷称赞她的言语:

“言简意赅,没有一句废话,

切中要害,极富客观思辨”。

真正向我们展示了,

中国院士的专业和“硬核”。

问:疫苗是大家现在最关注的问题。目前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我们离拥有疫苗已经很近;另一种则是疫苗短期内无法派上用处,即便研制出来,恐怕也成了“马后炮”。哪种声音更符合实际?

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马加鞭地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但疫苗研发有固有的周期和规律,而我们对这个新病毒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传播机制、易感人群等,了解还非常肤浅,因此目前有些平台上报道的最快“1个月”内拿到疫苗,我认为是不现实的1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科学家将在12周内研制出新冠疫苗,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疫苗不会是“马后炮”。


问:有专家说即将迎来疫情拐点,你的判断是什么?

答:拐点可能很快就会到来。但是第一个拐点到来之后,疫病会不会还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对此,我们还是要做最坏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问:关于这次疫情,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答: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最关键的是,一旦疫情发生,就能迅速找到最权威的团队。如果觉得单个团队有风险,还可以设置A、B团队互相PK。这样国家投入的经费比现在这种情况少多了,还能花在刀刃上。


“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拿出最充分的方案,

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这是她身为中国院士的严谨与担当;

“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

不会亚于美国。”

这是她身为中国少将的自信与果敢!


而她说:“穿上这身军装,

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

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

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

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内,陈薇和同事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

 
她,20多年来与毒共舞,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铸造出一个个生物盾牌!
什么是女神?什么是偶像?
什么是共和国精神造就者?
她这样的科学家,就是!

而此时此刻,
她正奔跑在一条更坎坷的赛道上,
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安危与生死,
我们等待她的捷报,也祈祷她的平安!


同时也希望我们祖国的年轻一代,

能通过她的传奇人生故事,

来树立最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

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

要清楚的看到祖国危急之时,

究竟可以依靠的是什么?

那就是教育,科技,医疗和军队,

演艺与娱乐是强不了国的,

娱乐至死,科技才兴国啊!

此次危机,

也让我们全民,全社会,

一起深思!共勉!



视频:陈薇“与毒共舞”的日子


谢谢您的阅读

-end-


德国优才计划| 诚邀天下创作英才

如果您擅长微信文字原创写作,有快速敏锐的视角捕捉能力,三观正,充满正能量,想在百万全世界优秀中国人群体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并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收入,欢迎您的加入(全职,兼职,投稿)。您需要具有微信编辑及写作经验(全球地域不限)。联系请带上原创作品添加微信号:europeaustria2016,添加时请注明:应聘


防止失联,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德优备用号“家在世界”


支持原创,喜欢本文请右下角点“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进我们铺子看看!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