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

2016年03月10日 打工度假澳洲帮


闲时读了网上的〈外国专家听课后竟然说不出话来〉和〈应不应该让孩子出国读书---中外教育理念差异有多大?〉这篇文章,令我思考了很多:


     这2篇文章,前者说的是北京某重点学校的快班的一位特级教师,他在成功的讲完了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后,自己和同行们都非常认可的。而听了课的欧美专家们听课后竟然说不出话来。文章写到: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


            老师间或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划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

            

    整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就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


    铃声响了。下课。整堂课无懈可击。这是一位特级教师,他露出了笑容。同学们都很高兴。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外国专家听了却说不出话来。


    “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们的意见吧!”中方人员想。到了会议室,我们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


            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


    这问题反映的就是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客观上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


    所以,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可是,教学、教学,在课堂上的40分钟,难道不是老师该教得精彩、精辟吗?学生除了课堂听讲和踊跃回答问题,课外不是还有许多时间去练习和温习吗?


      这不仅是中国教师的理念。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能遇到好老师,不就是看重老师教的水平吗?“儿子啊,你上课别说话,别做小动作,你得好好听!不好好听,你怎么能学会呢?”所有的家长都这样说。


      可是西方教育认为:学生上课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动,说与做并用。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到底哪一种好?


      不要问上述教师是谁,不要问上述那堂课发生在哪里,从都市到乡村,虽然许多教师还达不到这位特级教师的水平,但此种教育方式在中国无数课堂里反复呈现。你会不会问:我们这样教,有什么不对吗?


       这已经是我们行之已久的认为很高水平的课,但就是这样的课,是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的。这意味着中国要变教育,有相当广泛的现状要变,有相当艰巨的路程要走。

            

      而后者呢,则是北京一所大学的教师写的文章,是说了他在面临着孩子是否出国留学这一事情时候的困惑:妻子几年前去美国留学,后来又去了加拿大工作。这令他有了好几次机会出国探亲并亲自去考察了外国的学校教育,亲眼见到了西方国家的教育的利与弊。他写到:


     虽然我也去美国探亲好几趟、但我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女儿带回国,因为我看着那些海外留学生的孩子不但满嘴英文汉语忘得精光,变成了黄皮白心的“香蕉”,而且大部分孩子都是自然成长,小学三年级还搞不清加减法,考一个70分老师都要表扬你好几天。我想这样学出来的孩子不傻也是白痴。


      所以每次我不顾妻子的反对把孩子带回来,我都认为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就这样,女儿在国内上完了小学,以优异成绩进入了重点中学,她的英语很流利,就这样下去,她在国内读完中学,考上大学,以后再去国外留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这就是我为她设计的人生道路,好像没有什么差错,似乎一切都很顺利。然而我最终还是舍弃了国内这些优越的条件,把她送到加拿大让她在母亲身边读中学。为了这个决定,我犹豫了很多年,进行了反复的比较,虽然还不能做出最后的定论,但倾向性已经很明显。我认为中国和西方的教育都有优劣,但从目前来看,中国需要改进的地方更多,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


      过去我对西方的教育抨击是最厉害的,我去了北美好几趟,亲眼看见他们学校对学生的放纵,家长对孩子的放纵、政府对老师的放纵。在北美的学校里,学生是大爷,学生对老师不但直呼其名,而且上课说话打闹老师最多只能把他带到校长那儿,绝对不能谩骂和体罚。有时老师气的发抖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就这样老师对那些淘气的孩子还要百般耐心,稍有进步就要拼命地表扬。在学校老师也布置作业但不改作业,只是第二天对一对答案,学生不做作业也没人管。这里的家长也是大放手,他们认为孩子应该独立成长,孩子应该由学校管。他们工作非常忙,每天早上开车把孩子拉来,晚上接走就觉得尽了家长的职责,其他就很少过问。


      面对这样一种教育体制,我不可能让女儿这里来放羊,于是我毫不犹豫的把女儿带回国。在国内,我们有严格管理的学校,再淘气的孩子也有办法治你;有兢兢业业的老师,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对学生认真负责;有尽职尽责的家长,孩子不但要完成大量学校的作业,还要跟着家长去上各种课外补习班。这样的学习环境,想必应该能培养出出色的人才吧?然而答案却并不是令人满意。


      是呀,我们中国的教育一切都为了考试,教育官员、老师、家长、学生一直到整个社会,一切都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高考是一次大限。考好了,你平步青云、出人头地、全家光荣。考砸了那就脸面全无、终身倒霉、连父母在单位都抬不头。为了这一大考,学生从小学开始拼搏,甚至会用99.8和99.9的差别,来判断一个小学生的好坏,这太残酷了。为了进重点小学、重点初中乃至重点高中,学生拼掉了所有的童趣和青春,家长使尽了浑身的解数和精力。当然我们培养出了无数的考试高手,据说有的学生在托福考试中甚至能够一不小心考出满分成绩,让母语是英语的人大跌眼镜。在国外的中学和大学中,只要有中国学生,考试成绩肯定是第一流的。


     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代价是什么呢?我认为在这样的考试教育的体制下,我们培养出了低能的一代人。我们过去经常讲高分低能,其实大家并没有意识到低能的严重程度。也就是说,我们的高中生毕业时除了书本上的东西他没有学到生存的基本知识,也就是说他到了18岁离开了父母的年龄还不能独立生存。这种长不大的孩子将来对社会真的有用吗?有人认为生活常识不用学校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学会了,这是极错误的观点。在加拿大的初中和高中有一门表演课是必须要学的,这是由专业老师教授学生如何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形象和与人交往的课程。有这种训练的学生,在出去找工作面试时,成功的机会就大的多。


    “一无是处”的北美的非考试教育的利弊:加拿大过去也有一个高中毕业的大考,这个也就是相当于我们国家高中会考吧!这个高中毕业的大考的成绩也是北美各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由于近几年华人的孩子在大考中占尽了优势,所以现在这唯一的大考也取消了。以后北美大学录取学生只看平时成绩。


     这个平时成绩是什么呢?原来呀,他们的课程设置和我们国内大不一样。在那里学生一上高中就有两类课程给你选择,一种是为上大学设置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另一种是为以后直接工作或上大专的学生设置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期间还可以互相转换。这里面简直就是一个小工厂,比如设计课程学生从电脑制图开始,到把一所房子装修好,全部的过程都要学。烹调课有巨大的厨房和各种食品原料,机械课有各种机床,电脑课包括拆装电脑的全过程,可以看得出来,学过这些课程可以掌握许多劳动技能。那里的高中生还必须做30个小时的义工,一分钟都不能少。这种强制性为社会义务服务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


      米卢,给中国足球带来了一个理念,也就是足球是一种游戏,踢足球是一种乐趣。实际上学习也是一样,真正的学习是一种乐趣,学习应该越学越有意思,而不是越学越厌烦。


      中国的考试教育违背了这个方向,再好的学生到高三时对学习已经是极其厌烦了。


      还有就是,人是有惰性的,不管也成不了才,北美的非考试教育也忽视了这一点,对学生太放纵。我们教育界的老祖宗孔子讲中庸,讲过犹不及。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中外教育的不同理念各取所长,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中国的低能和外国的低分都不足取。这样一来,这位大学教师的经验是:孩子小学要在国内上,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中学要在国外上,躲开近乎残酷的考试和极不人道的排名。当然,改变一种教育观念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好在我们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也许不久的将来,外国朋友因为我们教育的优势而纷纷把孩子送到中国来上学。


     外国朋友因为我们教育的优势而把孩子送到中国来上学,这已经不是仅仅是“希望”了。从〈前往中国的日本青年人和老年人明显增多〉和〈留学就业养老,“热爱中国”的日本人迅速增多〉等文章中就可以看到了。在上海甘泉外国语学校念高中一年级的金野太郎说这样说道:在普通教育和英语方面,上海都走在日本前面,他对于自己周围的中国的年轻人“如此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的态度深感吃惊。他感觉,与来到中国之前相比,自己已变得更加积极了。


    从以上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


我们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改正不足,取长补短。综合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实现我国教育的腾飞。


本篇文章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http://youran006.blog.163.com/blog/static/38446398201192173715301/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