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亚裔澳大利亚人领导能力峰会召开,评选出了40位4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的亚裔澳大利亚人
据悉,该峰会由Asialink机构、普华永道(PwC)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发起,旨在解决亚洲人在澳大利亚领导角色中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而历届入选的名单中,不乏华裔。
最近,来自四位不同行业的华裔大佬分享了在华人社区和主流社会之间拼搏的励志故事,以及作为青年一代对澳大利亚社会现实的反思。
王啟林:“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来自悉尼科技大学(UTS)的教授王啟林博士,荣获了约40个国际、国家和地方大奖。
其中包括在2020年获得澳大利亚最具声望,被称为“科学界奥斯卡”的尤里卡奖。
作为一名环境工程师,他是一项废物变能源技术国际专利的主要发明人,该技术目前正在世界各地进行商业化。
出生在青岛的王啟林于2010年来到昆士兰大学攻读博士,并先后在昆州和新州工作。一路走来,他对澳大利亚研究领域的激烈竞争甚至“内卷”深有体会。
“但我认为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
“当你多付出、多努力、多出成果的情况下,你的机会就会相对大一些。”
但他也补充道,作为学者光干好本职工作——教学和研究是还远远不够,多参与大学的行政职务,可能对于华人在科研界做出成绩会很有帮助。
“机会都是靠自己来争取的。“
”要尝试在大学里面做一些领导方面的职位,还要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本身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锻炼。”
他说,虽然华人普遍比较腼腆和低调,但越来越多的华人在澳大利亚的教育系统中敢于表达自己,并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王宇生:“把热情与职业结合起来”
出生在台湾,10岁移民来澳的王宇生目前在澳大利亚历史最为悠久的公立中英双语学校——Abbotsford Primary School担任校长。
他的教育生涯始于2012年,为Charles La Trobe学院建立起了中文项目。
在2014年完成了教育硕士学位后,26岁的王宇生加入了墨尔本顶级私立学校Haileybury College,并担任语言部主任一职,负责管理六种语言组成的75名教师团队。
他说,那时他很幸运,作为那所私校的毕业生,很多同事都曾经是他的老师,并得到了他们的提携与帮助。
王宇生认为,很多华裔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好的教育,
但在孩子的职业选择上要与时俱进,
“不能再把成功与否与收入和社会地位紧紧相连”。
“在多元、更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大家对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多元的。”
此外,他还认为青年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激情很重要,他认为自己的成功与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分不开的,而这种热情也会“传染”周边的同仁。
2018年,王宇生受邀赴台北,担任“为台湾而教”的首席战略官。
他认为,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获取海外经验是有助于职业发展的。
“尽管在台湾的那三年遇到了很多挑战,但也收获了很多。”
蔡源:时刻抓住“机会网”
虽说“隔行如隔山”,但蔡源却能轻松地在公务员、学者研究员、记者和上市企业高管等诸多职业中跳转。
蔡源曾是一名资深的财经记者,供职于多家澳大利亚主流媒体。
但2016年,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澳大利亚维珍航空,担任集团首席执行官顾问,同时也成为公司执行委员会中最年轻的成员。
2019年,澳大利亚外交部长Marise Payne任命蔡源为澳大利亚中澳关系国家基金会(简称“NFACR”)顾问委员会成员。
目前,他是澳大利亚知名的外交政策智库洛伊研究院的澳中关系项目主任。
对此,蔡源说他当年加入维珍航空高管团队时也曾很忐忑。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业机会。
“我一直都在遵照自己的本性,没有去有意迎合,才去改变。”
他认为,很多时候,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时,除了智商之外,蔡源说良好的情商和人际关系网络也是成功要素。
“澳洲也是一个人际社会,都需要建立起一个个人工作关系网......”
“在澳大利亚,这种所谓关系网不是一个利益的关系,很多时候是出于对你认可,更多的是一种互相欣赏,互相提携的状态。”
王萌:直面艺术界的双重“天花板"
出生中国兰州的王萌,6岁开始学习传统古筝演奏,16岁赴英国留学8年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并于2011年以艺术家的身份移居墨尔本,开始了她在澳大利亚的职业演奏生涯。
她大胆地将传统古筝融入西方爵士音乐、古典乐、电子流行音乐当中。
2016年,她和澳大利亚几乎无人不知的摇滚乐队Regurgitator合作,在维多利亚美术馆(NGV)的安迪·沃霍与艾未未艺术展的闭幕典礼上进行表演。王萌以改良过的古筝代替摇滚乐中的吉他,在表演中大放异彩。
“这种中西合璧的音乐演奏形式在澳大利亚的主流音乐舞台上几乎还没有出现过,所以人们觉得惊奇,并耳目一新。”
仅在过去的5年中,她就演出超过100场,观众总数超过100万人次。
自2020年疫情爆发后,王萌开始以数字方式发布音乐,她的专辑也大获成功,在各大在线平台上吸引了超过50万听众。
然而,王萌说,澳大利亚的音乐界目前还是以“中年白人男性”掌握话语权居多,而亚裔女性在这个行业中面临着“玻璃天花板”和“竹子天花板”的双重束缚——改变的出现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她的愿景是为年轻的女性作曲家和华裔艺术家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在艺术圈,如果不了解你的艺术背景,一般人的反应都自动忽视你,以不暴露他的缺陷。自然而言地,我们这个音乐圈、艺术圈就会比较排外。”
“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很努力地去告诉他们,这个东西是可以令人接受的,去慢慢地改变这种刻板的印象。”
看着他们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哪个又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呢?背后的汗水,付出的努力绝对要比当地人付出的要多。
而这样的华裔杰出人物,在澳洲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上奋勇而上!
也希望他们的精神能激励更多的华人,让世界都为我们喝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