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霸课堂的我在职场上却一脸懵逼?

原创 2016年11月28日 TIMEZONE



本 文 发 自  / United Kingdom  英 国 /


很多中国人倾向于把“成绩好”等同于“聪明”。小时候最常听到的话大概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聪明,次次考双百分。”直到现在,“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依然没有被消灭掉,随之并生的这种“成绩英雄论”也带着中国教育长久以来陷入一个误区。当“聪明”被量化成0-100之间的某个数字时,我们对“聪明”的解读渐渐变得狭隘而不自知。


在英国的这几年,我的确看到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大学里成绩傲人,隔着语言与文化的阻碍,也能用分数横扫本地大军。明明40分就能及格,中国留学生偏偏要看起来毫不费力地拿到90分,逼死“别的国家的孩子”。


可是抛开成绩,在国外教授的眼里,中国留学生却鲜少留下“聪明”的印象,反而被贴上了“考试工具”的标签。




“考试成绩好,上课不发言”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时留给老师同学的一个典型的印象。这一点在我们这些学习人文学科的留学生中外显的尤其明显。


无论是lecture还是tutorial,我们像是教室里的隐身人,很少与老师互动,默默听课默默记笔记,然而考试成绩却出人意料,怎么看都像是在闷声发大财。


这种刻板的印象其实跟中国留学生长久以来接受的应试教育有关系。在应试教育里,学生是谦卑的知识接受方,而老师代表着学术的权威。学习的目的在于解惑,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手段是考试。我们被鼓励用标准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就像运用《孙子兵法》达到百战百胜的目的一样。学生的自我思考成为了附属品。




与其浪费时间去创新,不如掌握老师教的方法解题。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我们掌握的技能也是为了得高分而练习的。一切不为了得高分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可是,当“妈的智障”都可以成为一句“你可真逗啊”的夸赞的时候,单单用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已经是有失偏颇的了。


一个“逢考必胜”的人最多只能说是很擅长于考试。“擅长”往往是来源于日积月累的经验,而真正的聪明却是一个很难被量化的概念。


就像很多家长眼里的“聪明”孩子一样,高考顺利进入985,然后出国深造,一等成绩毕业回国。


然而当我步入职场以后,我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在别人眼里成绩很好,“很聪明”的孩子,我其实也面对着很多自身难以突破的限制。




当年读书的时候没想过怎么“怼”老师,现在工作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怼”老板。不善于表达自我是常见的“中国式学霸病”。


学霸们常常都会被贴上“不善沟通”的标签,在外人眼里,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旁人无法接近,这种距离感有时会给人造成“聪明”的假象。而有时候,学霸们只是为了保住所谓的“高端而又高冷”的形象,毕竟逼格要靠自己装。真聪明假聪明,装出来的才是看得见的“聪明”。


但当一个学霸身处在创意产业的时候,“高冷”的背后就是失败的合作。很多时候,在创业产业,“表达自我”成为一个很关键的成功因素。


我们游走在客户之间,传递的是一个概念,一个想法,这些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到达对方的心里。学霸如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和各种客户投资人开会,因为害怕“说多错多”,我常常都是背景担当,负责微笑点头喝茶,然后再微笑点头喝茶,这一度让我想起我在国外上tutorial的样子。


不擅于抓住时机表达自我,让刚入职场的我受到很多挫败,客户认为我是一个“高冷”的人,老板认为我是一个“不好沟通”的人,同事认为我是一个“不够亲和”的人。然而我一脸懵逼,我明明很好聊的啊。  




除此之外,我的不善于表达和沟通还给我在职场挖了不少坑。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傻逼老板”,就比如那个叫一个实习生一天取五次外卖,不去拿就骂哭实习生的某自媒体大佬。


有时候,老板也会提出一些不近人情的要求,比如说让大家少睡觉,多干活,每天熬夜到天亮。然而学霸如我,依然只会微笑点头喝茶,不懂如何才能表达自己的看法,怕一个不小心就被炒鱿鱼。


可有时候,当一个人没有那么多顾忌时,往往所展现的自己更真实,做事的时候也会少走很多弯路。我们不用在乎我们是成绩卓越的乖孩子,我们也无需刻意营造一个事事都懂的聪明假象,在职场上,能帮老板赚钱的才是好员工,聪明的员工。


我们都知道,职场不是考场,那些老师教给的标准解题方法总有不完全适用的时候。像我这种考场高手,职场菜鸟,考试时,二元一次方程从没败过,可这一次,“客户要什么” 的这个方程式,我却怎么也解不出,没有唯一解,你让我怎么解?


 

中国老师都说我是聪明的学生,考试时的每道题我都能找到完美的答案,而当我进入社会在遇到“此项目无标准答案”的时候,“聪明”的我常常只能一脸懵逼。


所谓的“准确的结果”在创意产业是几乎不存在,我们有一万种方式去呈现一个故事,没有人敢说其中的某一种是最好的,在这个行业里永远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当我失去那个在考试中惟一的标准答案的时候,我开始思虑很多,为了保证结果朝着“准确”的方向,我自然而然地会参考之前别人的成功方案,在弹性范围内做出一个中规中矩的安全方案,所以我的老板常常对我说,“你明明可以做到95分,却只愿意做到85分。”


这是一种典型的“成绩好却不够聪明”的中国学霸式的思维。我们能轻松地找到一根安全线,以内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提案,以外的创意则是冒险。所谓冒险的结果就是要么皆大欢喜,要么一败涂地,学霸是不会去冒险的,不能用一个0分而打破整个聪明的形象。


这就像学霸在面对考试时,明明有一种稳妥的解题方法,也有一种可尝试的新的思路,可是每个想要得高分的人大概都不会选择后者的,可选择后者的人却往往改变了这个世界。




我是倾向于相信成绩越好的中国学生,是越难以突破自己的。“学霸们”总是不自觉地将学校里的规则照搬至职场,却忽视了两种环境所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考核标准。


“考场的聪明”是解题得分制胜,中国教育里更是“记忆力为王”的天下,而“职场的聪明”则更在于随机应变的能力,理解力,和创新力。 


如此看来,像我一样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职场里其实并不能算是“聪明”的人,离开学校,考试分数只是成绩单上的一个符号而已,这个符号只是证明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而在我眼里,在职场上,“真正聪明的人”是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比如能让某自媒体大佬一天替你拿五次外卖,这样的人一定是聪明的,且聪明过人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定义聪明的方式,中国式学霸不被认为是真正的聪明大概是因为身上带着太多中国教育留下来的“中庸”的痕迹,不善表达,不善创新,中规中矩地循着师辈的路往前走,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再创造。


所以,是时候抛弃这种“成绩好等同于聪明”的观念了,我始终相信,“聪明”的人永远是推动这个世界往前走的人,而不是照着前人的脚印,把原路再走一遍的人。在职场上,让客户离不开你,让老板需要你,你就是一个“聪明”的人,无误。


本文图片源自美剧《生活大爆炸》、《逃学威龙》等



时区签约作者 | 斯朵莉

有爱可平山海,有笔可走天涯

喜欢斯朵莉的文章,就给她发个小红包吧!


想知道学霸在国外都在学些什么吗?

后台回复 | 前面关键词继续阅读

心理学 | 在牛津做心理学被试,看完你会不会试?

电影学 | 在英国读电影学,越懂得爱,越深爱

航天 | 放牧星星的专业,理工男的浪漫

性教育 | 高潮迭起的美国大学性教育课,难忘今宵……

美国新闻 | 在美国学新闻不得不说的故事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由时区公众号TIMEZONE(ID: timezoner)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时区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违法使用本内容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TIMEZONE,留学生原创平台,欢迎坐标在世界各地的你。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