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游记

2019年07月10日 澳大利亚浙大校友会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浙江大学校友会堪培拉分会的校友, 目前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求学。在此,与大家分享这篇墨尔本游记。


海似乎有着一种魔力,人每当见到海时,心情就会格外开朗。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在大海面前,人们会被它的博大和包容所感染,变得更加感性、洒脱和真实。

 

    因小时候热爱赛车游戏,墨尔本、雪邦、上赛道这些名字早早就镌刻在脑海中了,此次墨尔本之行,心中充满期待。墨尔本的感受大致和悉尼相似,两个城市都十分多元、自由、多彩、浪漫。可能悉尼的感觉更现代化高大上一些,墨尔本则低调奢华一点。


  墨尔本是难得能令人感受到一些历史底蕴的澳洲城市,在1927年前,这里曾是首都,因而留下了旧国会,财政厅之类的古建筑,这些建筑都奢华典雅。那些年的墨尔本十分富有,而它的致富之路无比纯粹,就是1851年因为发现金矿导致的大量外来者涌入,短短一个月内人数增长一倍,包括当时欧洲的,也有中国的。到1865年,墨尔本成了澳洲最富有的城市,于是在随后的六七十年代时,它们的财富也就体现在了它们的建筑上,人们从原先木制的屋子,改用砖石,所以这倒是不缺悠久的建筑。市中心有座古老的银白色的中世纪建筑,十分瞩目,独独占领一个街区,上面气势恢宏,插满了旗,外人看来似乎是什么文物古建,走近却发现其实是H&M品牌服装大楼,一排红旗上印的,是齐刷刷的促销“Sale”。


 墨尔本的高楼多,密集地穿梭在寻常巷弄,彼此挨得很近,以致很难拍到高层全身,它们没有十分密集的行道树,所以高层有种拔地而起的突兀。听说这儿的建筑设计很杰出,一路上可以感受到魔幻、开放、甚至浮夸。市中心穿插着大学楼,听朋友说,市中心但凡看到奇葩建筑多半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那些设计色彩明丽个性张扬,看起来常与周围格格不入,说它丑也不过分。但这或许这就是墨尔本的气质,张扬、自由开放、特立独行。当建筑都没有统一的格调,何尝不体现着一种城市的开放和包容呢。


 更中心一些的街区,遍地都是世界各地的商铺,多以饮食为主,夜晚的灯光精致,但人来人往十分拥挤,那种感觉像上海南京路,人群川流不息。这儿街区小而密,所以红绿灯十分频繁,人们大多会汇集到路口四个角上。另外这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轻轨交通网络,市中心免费搭乘,绿油油电车曝在马路中间,没有高台,也没有隔离,有时轿车和电车可以贴得很近,并行来往,却井然有序,街上牵满了天线,因此这儿许多好看的建筑也很难感到雅致,所以只能说它低调奢华了。但这座城市也因此多了喧嚣和热闹,相比南京路只有成群结队的人们,这儿轿车,电车,上下车的人流,却是又添了几分动态。朋友说这的市中心掺杂着许多住宅楼,所以街上就更加亲切热闹。


 我想我是喜欢这份热闹的,喜欢跟着人群在市中心走走停停,这种大城市的热闹,其魅力或在于多元。墨尔本真是太多元了,一个类似青旅的房间,进门坐着三四个国外友人,挨个介绍说是UK的、法国的、日本的、意大利的,忽然有种全世界迎面而来的感觉。他们多是墨漂,working holiday的状态,一种打工签,聊起来那位日本人还在找工作中;法国人会出去送外卖;意大利的女同志从意大利先漂去了上海后来的这,说起为什么,是因为她没有本科学位,而这有很多工作机会,失业率才5%,就来了此;他们这种状态看起来不算什么中高层人士,但却也不失优雅。法国人邀我去健身房(这个旅馆大楼内可以自由使用健身器材,泳池,攀岩,桑拿),还邀我去夜市(我在外头回来得晚便错过了,他还充满歉意地说本该留个号码的)。有天早晨他放起一些音乐,一般是律动感很强的法文歌曲,当后来切到披头士时,大家都纷纷哼了起来,不由感叹音乐真是世界性的语言,我想给他们听中文歌,却一时想不出什么代表性强的,最后给挑了首光辉岁月。大城市的多元给人一种未知和好奇,探索不尽,因而人会变得更乐于交流和分享,而想起老家小城市有时民风淳朴得千篇一律,一座城市也宛如只有一个人,呆久了难免会让人生闷的。

 

    次日,徒步旧国会大厦,老财政厅;地下金窖为邻,金矿造就这座城(golden rush);皇家展览馆成了墨尔本大学地考场,其外园林十分雅致;赌场令行禁止人群簇拥,其外举止优雅,内则血雨腥风。


 相比我对这份多元和热闹的喜爱,我在墨尔本的朋友却更多喜欢宁静的郊外小镇。我们去了山里的小镇乘蒸汽火车,虽然在我看来国外的山、丛林似乎和国内并无两样,但我想我应该试着学会体会属于山林的乐趣,去学会怎样面对树林草木,如何在平淡宁静中得到满足,寻找真实。


这时代的竞争压力真是太容易令人丧失真实,想起电影《无问西东》里梅贻琦校长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种麻木的踏实,却丧失了真实。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一起,有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喜悦。”有个山区授课忽逢大雨的场景,雨打屋檐难以讲课,老教授便从容地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是怎样的意境。想起浙大校歌写道,昔言求是,是启尔求真。复旦也有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我想,这么多名校校训都在启迪真实,可见真实本身并不易得。我想人对于自我的感受常会处在模糊混沌的状态,得要不断学习表达才能理清,有时读书会有助梳理,但仍需心无旁骛地去体会,的确是件难事。人们还是应该努力去探索和保持那些真实。

 

    蒸汽小火车在山间的小镇中穿梭行驶,沿途时不时得会遇到镇上的路人,他们面带微笑,乐此不疲地招着手,一节节车厢驶过,他们就一个个招过去,脸上依然笑容诚挚,游客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友好,并自发地回以微笑,他们是在传递着一份真实啊。


 朋友问,朋友圈的图咋不发满九格,我调皮着说满招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从山镇里回到了市中心的我终于从宁静中走了出来,看着各种好看奇特的车站、教堂,兴奋得像个孩子。我忽然问朋友可知什么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说凡事相对有多余时会遭到损害,而不足的一方则会受到补足,所以不足其实反倒是胜过有余的,就像我来墨尔本,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充满好奇,就会更加兴奋好奇和满足,而你这长居于此厌倦了这儿的,就得给我介绍这那的四处陪玩,那自然是损了。说到这,心里过意不去,便说以后来国内记得找我,也让我损有余而补不足一下。遇见路边坐着一个乞丐,乞讨之余手里还持着书在看,朋友见状,惭愧说道乞丐都比自己爱看书,我却顺着话茬接道,正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足胜有余,看得少的未必就不及看得多的喽。


我们乘坐火车,去了一个有着彩色小房子的海滩边,这儿美得令人窒息,眼前所见,是无比开阔的线条和色块,不禁哀相片之难以裹挟。海似乎有着一种魔力,人们每当见到海时,心情就会格外开朗。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在大海面前,人会被它的博大和包容所感染,变得更加感性、洒脱和真实。这儿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可以看到对岸几十里开外的市中心,城市高楼成群的影子,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此刻的心情不由使我想到《海上钢琴师》中的欧洲移民们见到对岸城市群大喊“America”的那种激动。又忽而想到1900几乎要下船时的心情,眼前的海是多么纯粹,夕阳美得如此简单,而看着那对岸的城市群的轮廓,隐隐约约,朦朦胧胧,谁知背后是怎样纷繁的世界呢。

 

    但现实世界不管怎样繁杂,多么的追求各异,多不同的制度文化,人们向往多元自由,向往真实的价值却是普世的。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不同国度的人们为何能在同一首音乐中欢呼起舞,这一定源自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某种普世价值吧。想起大学时毛概课的第一堂就在讨论普世价值,如今却忽然明白了其更深层的意义,一位香港的朋友曾谈起他们引以为豪的价值,司法公平、民主、包容,说到这些便有一种发自心底的自豪感,我心中不禁有感羞愧,因为自己心底也许并没有那么强调这些东西。我想人们应该更加善于发现和强调这些价值,正如校歌写道: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普世,不正是一种尚亨于野,一套价值若在普通人之间也能做到畅通无阻,那就真正的天下来同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