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认为中国人是全世界最有家庭观念、最讲究亲情的种族之一,并且为此感到自豪,但在老外们的眼中,却并非如此。
曾有一个在中国居住了很多年的澳洲人,谈到过中国人与澳洲人对家庭重视程度的差异。
澳洲人说:“实际上,我觉得中国人并不热爱家庭,最起码达不到你们口中的那种热爱。反而,相比家庭来说,你们更爱金钱!”
“无论在澳洲还是在中国,中国人真的非常勤奋。很多中国人即使在海外也能比当地人积蓄更多的钱财,但这不是中国人有多么高的经商天赋,而是你们更节俭,更能省钱,是通过降低生活标准,来逐步完成的金钱积累。我观察过很多中国人,发现他们平时基本上不去酒吧,周末假期也不休息。衣服都是在网上买,因为网上比较便宜,我甚至看到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带了碗来到澳洲 。”
“你们起早贪黑地工作,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年迈的祖母甚至祖父母抚养,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外,中国人与孩子缺乏有效互动。即使节日,也只是一家人吃顿饭而已。”
“因此,华人子女即使学业很优秀,但因为缺少家庭的氛围,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总是显得有些另类,也无法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华人父母更关心子女的金钱收入、学习分数,而不是他们的成长、快乐与幸福。”
“是的,我知道你想要说一些内容反驳我,很多中国父母为了子女而努力赚钱。每一个人都这样说,可究竟有多少下一代用到了你赚的钱呢?家庭和金钱究竟哪一个重要?为了金钱牺牲家庭及家人相处的时间,这就导致‘中国人爱家庭’的观念根本站不住脚!!!”
“而澳洲人不同,即使我被公司派遣到了北京工作,但如果我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不想跟随我的话,我绝对不会接受这份工作。可多数中国人会欣然接受,甚至认为自己对家庭做出了贡献!但这简直无法理喻。维系家庭需要依靠相处,而不是分离。工作可以再找,但是家庭却只有一个!”
实际上,这种观点真的值得中国人好好去思考一下,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假装沐浴在家庭的氛围里,但实际上却想着逃离。即使在国外,中国人看起来比当地人有钱,但好像没有人羡慕我们的生活,我们被当做挣钱的机器,而且不重视家庭。
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为了大城市的一栋房子,牺牲了自己的全部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等买上房子,或还完贷款,就轻松了!”但得到房子,还有孩子呢!
奶粉钱、教育资金、培训课等会迅速掏空很多人的钱包,一贫如洗。“慢慢熬吧,孩子长大就好了!”孩子长大了,还有孩子的孩子呢!
很多中国人的视线从未离开过当下,但却把希望寄托在以后。到头来会发现,没有一天时间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这并不是玩笑,而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最懂得享受的是美国人,最有情怀的是欧洲人,而从生到死都辛苦劳累和充满压力的是中国人。
0—10岁:参加野地考察等各种集体活动。
10—20岁:谈恋爱和追梦。
20—30岁:找份平凡稳定的工作。
30—40岁:终于发现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车有孩子的生活。
40—50岁:常常在工作压力中度长假。
50—60岁:享受教会生活,旅游。
60—70岁:开始写回忆录,旅游。
70—80岁:安度晚年。
死后:一般进公墓。
0—10岁:参加学校乐队,学习古典音乐等。
10—20岁:组自己的乐队,进行各种尝试。
20—30岁:严重受哥特死亡文化影响。
30—40岁:乐队开始正式走黑色金属路线。
40—50岁:回忆童真,开始过回“彩色”的生活。
50—60岁:安定下来,寻找温情,过小生活。
60—70岁:去教堂总结自己的一生。
70—80岁:与子女一起安度晚年。
死后:安心躺在一大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
0—10岁:被迫学习各项课外技能,不断考级,多数是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10—20岁:死啃如山的书籍,应付如海的考试。
20—30岁:到处投简历,着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30—40岁:成为房奴、车奴。
40—50岁:为孩子的未来操心,省吃俭用,努力存钱。
50—6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却发现马上要退休,又开始担忧退休后怎么办。
60—70岁:花费大部分精力养生,却发现还要养孙子。
70—80岁:终于安定下来度晚年。
临死前:发现一块墓地都贵得要死!
为什么中国人要如此辛苦劳累?你可以吐槽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但却不能怪罪自己,实际上,你已经很努力地生活着,并且坚持了很久。
只是在人口如此庞大的中国,想要跨越阶级,一定要付出两倍甚至数十倍的努力,才能脱颖而出。而一旦你选择逆流而上的话,分给家庭的时间就少之又少。
如果你想要摆脱这种困境的话,要么持续努力、要么回归家庭,要么移民,没有其他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