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对全球动画产业的控制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者,他就是中国的“小恶魔”。
《哪吒之魔童降世》讲述了一个不太可能的英雄的故事。
该片7月在中国上映,8月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北美上映,票房收入超过49.7亿人民币(10.2亿澳元)。
它创下了非英语和非美国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是有史以来票房第二高的中国电影。
但《哪吒》不仅仅是一个电影现象:这部儿童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当代中国父母和公民身份的惊人故事。
故事源自文学
中国的动画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50年代和60年代的黄金时代,随着文革的爆发而结束。
本世纪,中国电影人获得的资金有所增加。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动画片有望成长,像《哪吒》这样取材于中国文学的电影也越来越受欢迎。
该片由饺子执导,剧本大致改编自16世纪的小说《封神演义》,讲述了正义的吴王打败商朝统治者的奇幻故事。
哪吒是一个叛逆的男孩,他拥有超自然的力量,会制造破坏。当他的父母因为他的行为而面临上天的惩罚时,哪吒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他们。
在导师的帮助下,哪吒转世为男神,为武王而战。
这部电影并不是第一部利用这个角色的电影:他出现在1979年的动画片《哪吒王子打败龙王》和2003-2004年的儿童电视连续剧《哪吒传奇》中。
但与之前的改编电影不同,这部电影将哪吒的自杀作为一种自我牺牲的行为,饺子的电影鼓励年轻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为养育一个“好”孩子而焦虑
脾气暴躁,满嘴脏话,哪吒无法控制。他的父母很焦虑,因为他不符合期望的理想乖孩子。
乖大致翻译为“好”,是一个文化概念,包括顺从、感性和学术成就的理想。
这一古老的观念指导着全世界华人社区的育儿之道。
我们对中国儿童影视表现形式的研究表明,乖有着复杂的含义。
中国父母鼓励乖孩子做“有用的人”,为家庭、社区和国家做贡献。
同时,他们要求孩子们自己做决定。孩子们应该听话,但也要做出明智的选择。
哪吒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儿子是乖。他们为如何抚养他而争论。
最后,他们骗哪吒和太乙真人一起训练,让他成为像他一样的高手。他们希望哪吒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救赎。
哪吒的父母希望他的恩师能驯服他们的儿子。这种愿望与中国父母的信念相呼应,即教育可以引导孩子成为有道德、有成就的公民。
在中国大陆,抚养孩子变得越来越复杂。
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一个高度竞争和消费驱动的社会中获得成功,但仍然觉得有必要向他们的孩子灌输道德价值观。
他们担心抚养的孩子缺乏重要的生活技能。
心理学家武志红颇有争议地称中国的成年人是“巨婴”:他们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也很难区分好坏。
就像哪吒的父母一样,如何培养一个“好”孩子的问题在中国父母的脑海中若隐若现。
中国政府的措辞反映了类似的愿望。
为国家培养“好”公民
党媒将哪吒树立为榜样。
它敦促读者要像他一样有进取心和毅力。
这表明政府希望培养人才,为中国做出贡献。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拯救他的村庄,哪吒不得不违抗权威:这部电影所传达的关于“变”的信息与北京方面的解释不同。
哪吒拒绝被命运束缚。他决定亲自动手来证明,为家庭和社区做贡献的方式不止一种。
尽管哪吒有缺点,但他终究是一个乖孩子。
哪吒的选择指向了政府的另一个选择。做个乖,不一定要做一个只为国家利益而工作的好公民,而是要走自己的路。
撇开严肃的主题不谈,这部电影看起来很有趣。有大量的大声笑的时刻,和丰富的笑话一定会逗乐孩子的观众。
年长的观众会发现最后的对决令人激动。有些人可能会为哪吒和父母之间的爱而落泪。
没人预料到哪吒会取得如此巨大的票房成功。
他是一个具有超能力的好男孩,同时也挑战权威。
受到数百万粉丝的喜爱和政府的认可,哪吒已经巩固了他作为中国令人惊讶的新超级英雄的地位。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实习编辑Michael翻译
获取最新澳大利亚新闻资讯
长按关注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