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吃饭的时候, 小川又被“教育”了。
自从开始使用筷子,真正开始和我们一起吃饭(以前,他的饭菜独立放在他的盘碗中),他就经常被“教育”。
这次,是因为他的筷子在菜盘里“到处飞”。
“不可以这样做,既不文明、也不卫生。你的筷子只应该在你的领地内活动。”边说着,我拿筷子给他演示了一下范围。
不卫生很好解释,大概就是筷子沾了口水,会传播细菌之类的。
关于不文明,我给小川讲了一个故事。
前年,我和朋友一起去澳洲Perth的巧克力工厂游玩。工厂旁有一家果酱铺子,我们信步就走了进去。各种手工制作的果酱,诱人地摆放在展示架上。有些常见的、有些比较特别,所有都可以免费品尝。
老板专门提供用来品尝果酱的一次性小勺子,并在很多显眼的地方贴着提示:勺子只能使用一次,请随时更替(原文我记不清了,但是意思非常清楚,勺子挖完一次就该丢掉)。
我和朋友拿了几个小勺子,尝了几种果酱。味道确实不错,浓郁的果香气、果肉的颗粒感,只是歪果仁的东西真的好甜。
旁边,有几个西方人在嘀嘀咕咕,话语间是不是飘来一个词:“Yucky”(恶心的)。我们好奇地顺着他们望着的方向,看到几个游客在品尝果酱。一勺尝完,觉得好吃的,就继续挖上好几勺,还边吃边讨论:“这个好吃,你也尝尝。”说完,又是一大勺递给同伴(同一个勺子)。
听完故事,小川问我:“他们为什么会说那几个人Yucky?”
“因为他们一直用同一个勺子挖果酱吃。他们的口水跟着用过的勺子进入了果酱瓶,让整瓶果酱都沾上了他们的口水。”我解释道。
小川听明白了:“这样做很不卫生,会把细菌传染给其他人。”
“是的,如果你的筷子在盘子里到处动,也会把细菌传染给别人。”
我继续和小川讲了一些餐桌礼仪,他没有觉得麻烦,反而觉得很有趣,听得津津有味。
我先给他看了下面这幅图,让他猜猜都是什么意思。
1.put the napkin in your lap.
把餐巾放在膝盖上。
2.eibow off the table
胳膊不要放在桌子上。
3.Food to mouth,not mouth to food
把食物放到嘴里,而不是伸着头去吃食物。
4.chew with your mouth closed
咀嚼时不要张嘴说笑
5.don't complain about the food
不要抱怨食物不好吃
6.take bite sizes
不要一口吃太大块,要按照一口能吃下的标准,小块的夹菜夹饭
在和我互动的过程中,小川也理解了这些餐桌礼仪,除了第5点。
他说,“妈妈,如果食物不好吃,我不能抱怨又不想吃,怎么办?”
我又给他看了下面这张图,告诉他可以写选择不吃,但要有礼貌地拒绝。
图1:
Caesar salad?
需要凯撒沙拉吗?
YUK!
难吃!
图2:
更好的做法…
Caesar salad?
需要凯撒沙拉吗?
No,thank you.
不用了,谢谢你。
他说那你要告诉奶奶,我说“不用了,谢谢你”的时候,不能强迫我吃。
好吧,这又将了奶奶一军……
其实他没有错,我们给孩子的教养首先要讲道理,不能一边教孩子说“No,Thank you”,一边又告诉他有营养,强迫他吃下去。
更不能教给他一些古板的大道理,类似于“吃饭不言”。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家吃饭,我们大人边吃饭边聊天。她家四岁的闺女不干了,不停地打断我们的谈话,对她的爸爸妈妈大声喊叫,“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
这个场面很尴尬!孩子说的这句话肯定是大人教的,既然大人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能随意地拿出来要求孩子呢。
而且用餐时本来就是最好的沟通时机,“吃饭不言”并不符合现在的社会背景。我们对这条稍作修改就会好很多——“嘴里有食物的时候,请不要说话”。
所以给孩子讲述餐桌礼仪和其它的大道理时,切勿一知半解、不得要领,这样的效果是最差的,不如不讲。
虽然上面介绍的一些餐桌礼仪是基于西方分餐制产生的,我们中国人是合餐制,但尊重一起吃饭的人,就应该以合乎规矩的餐桌行为来表达尊重。
我跟小川反复强调、反复纠正餐桌礼仪,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虽然吃饭事小,但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而这样的态度和行为,应该从小培养,让它很早就成为孩子的一种良好习惯,让孩子优雅地长大。
推荐阅读
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澳洲,目前坐标北京。
养娃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想在这个小小公众号上和孩子们和姐妹们共同在书中和路上发现更好的自己。
对了,想私下交流的姐妹,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cmksj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