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军长征 为中华民族保留教育科研火种
在抗战中,日军肆意摧残毁灭中国文化。为保存教育科研精英,浙江大学从1937年11月开始往内地西迁,行程2500多公里,最终到达贵州的遵义和湄潭,史称“文军长征”。
竺可桢、王淦昌、谈家桢、苏步青、谷超豪、李政道……这51名新中国的两院院士和1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都从湄潭走出,他们都来自于西迁到湄潭办学的浙江大学。历时两年多的“文军长征”,为国家建设存留了大量知识精英,更弘扬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抗日精神。
一迁:杭州到建德 竺可桢两鬓全白
抗战时期,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成废墟,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的校舍成为侵华日军的兵营或医院。为数不多的中国大学成为敌人轰炸、掠夺的重要目标。1937年8月31日《申报》发表的《敌轰炸文化机关》的社论中这样写道:日军不仅轰炸大学、还轰炸中学,这会让中国倒退百年。
面对严峻的形势,当时的浙大校长竺可桢极力主张浙大西迁。竺可桢28岁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南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竺可桢认为为国家保留教育和科研精英也是抗日。
从当年竺可桢的日记内容看,对于竺可桢想迁校的想法,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却不以为然,认为中国将很快获胜。
1937年11月9日,上海沦陷,杭州告急。心急如焚的竺可桢在日记里写道:余以此事与浙大前途关系极大,为说明迁校之利弊计,唯有明日打一电话与雪艇耳。
在竺可桢的反复劝说下,国民政府教育部最终同意浙大西迁。11月11日,竺可桢带领浙大全校760多名师生、上百箱的教学仪器设备和书籍,开始迁往浙江建德。可很快,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相继沦陷,建德也危在旦夕。
那时的竺可桢一边稳定学生情绪,一边寻找下一个落脚点,他在日记里写道:自至杭长浙大以来,余两鬓几全白,颓然老翁矣。
二迁:建德到吉安 轰炸近在头顶
1937年12月24日,浙大师生又向江西吉安的泰和镇转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何亚平教授表示,那时我们不到大中城市去,因为那里已经人满为患,供应、物资非常匮乏,物价又很高,我们到偏僻的乡村,哪怕是穷乡僻壤,这些地方起码比较安定,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进行。
为了节省成本,竺可桢经常带着大家徒步前行。徒步的路上经常遭遇日机的轰炸,危险往往近在咫尺。日机来投弹,渐投渐近渐响,一弹声震窗户,若再一弹必近头顶。
何亚平教授说,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个别的教员不辞而别,人心惶惶,但是竺老认为他作为一校之长,是他的历史责任,他必须把浙大安全地转移。于是竺老亲自出马,从1937年12月下旬一直到次年元月7号,在金华、玉山来回奔波。
三迁:吉安到宜山 竺可桢妻儿离世
在竺可桢的努力下,国民党军方在金华安排了一趟难民车将浙大师生送到了江西。浙大师生在江西仅呆了5个月,随着武汉会战的开始,距离九江300公里的吉安不再安全,竺可桢开始到广西考察下一个避难所,这时一封加急电报让他赶回了江西。
原来,竺可桢外出没多久,妻子和二儿子竺衡都得了痢疾,不幸离开人世。日记中记述,这段时间里,竺可桢白天忙于学校的迁移,晚上几乎夜夜失眠。只能通过写诗来寄托对妻子的思念:生别可哀死更哀,何时重上旧城台。西风萧瑟湘江渡,昔日双飞今独来。
1938年12月6日,浙大师生在广西宜山复课。同时,占领武汉和广州的日本开始轰炸广西各地,刚刚安顿好的师生们再次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
四迁:宜山到湄潭 宝贵的安定中培养国家栋梁
1939年11月15日,日军从钦州湾登陆,占领南宁,宜山告急。竺可桢不得不为浙大寻找下一个落脚点。贵州湄潭县长严溥泉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刻给竺可桢写信表示欢迎。
浙大与严溥泉来往的书信都被湄潭县档案馆保存了下来,严溥泉统计了湄潭县所有可作为校舍的房屋,总共287间,连军政部和党部的房子都腾了出来给浙大。1940年2月,学校在遵义湄潭两地正式复课,浙大有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教研生活,竺可桢希望将这批学生培养成未来国家栋梁的想法也得以施行。
浙大西迁成就“转移国运的人才”
浙江大学43级农学院学生幸必达说,当时竺校长给我们第一次讲话,就讲了两个问题:第一个,你们为什么来浙大?第二个问题,你们在浙大毕业以后准备干什么?
当时的《国立浙江大学校刊》记录了竺可桢的这篇讲话: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该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人才。
不管条件再如何艰难,抱着抗战必胜,要培养大批精英为国搞建设的信念。教学中,竺可桢继续坚持就任浙大校长后率先在中国施行的导师制;为了让学生文理兼通,他要求大一、大二学生文理不分科。这样的办学思路一直影响到现在。同时,他继续聘请名师,邀请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科学家来浙大讲学。他要求上课地点不拘泥于课堂,提倡实践性教学。
原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谈家桢说,在湄潭的破庙里我们做饲养工作,发现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国际上很有名气的、我一生中比较重要的工作,一部分是在浙大湄潭完成的。
这批老师和学生后来的发展印证了竺可桢坚持西迁的伟大:陈苏学派成了世界三大数学流派之一,他们的学生谷超豪推动了世界微分几何学的发展;束星北为中国研究出了第一个雷达,他的学生李政道则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程开甲和他的导师王淦昌一起成为“两弹一星”元勋。那批浙大的师生基本上都成为了新中国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奠基人。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许强 杨继红
主编/江平
编辑/王薇
漫漫西迁路,悠悠救国心。5000里路烽与火, 为“文军长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