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会澳洲系列:澳洲拓殖记(69)

2016年06月11日 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澳洲拓殖记》简介

《澳洲拓殖记》包含英国人沃特金·坦奇所写的《植物学湾远征亲历记》和《杰克逊港殖民全记录》两本书,第一本书初版于1789年,第二本初版于1793年。这两本书记述了英国向澳大利亚殖民的“第一舰队”航行过程及到达澳大利亚后头4年在悉尼的殖民拓展情况。作者依据他本人亲历及转引他本人的日记而写成两本书,叙述真实、严谨,现场感很强,叙述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引人入胜。两本书故事连贯,并不重复。


(接上期)

博拉德里今天非常放肆的拆毁了一间土著窝棚,我们想拦都没拦住。问他为什么这么干,他回答说,住在内陆的这些人很坏。可是就在头天晚上,贝里万走了以后,他们还起劲的说他好呢!但现在他们又回到起初的说法,他们的爱憎理由就是这么易变无常。

 

1791年4月13日,星期三。我们今天早晨过了7点才出发,还是一直沿着小河走。今天走的路如果和昨天比起来,那昨天要算好得多。今天经过的地方普遍地势较高,而且全部是岩石。“吃力的行走在荒凉的路上”,我们爬上一座山,察看着左近的地区。北面和东面的地势比现在站的地方还要高,所以看不远,但是从西南方向,可以望出去大约4英里。视野内能看到的没有什么,只有长在峭壁上的树,能耕作的地没一块有一英亩大的。在这里看到了一块烧过的木头,还有一些其他印地安人来过的迹象。是什么东西吸引印地安人到这种鬼地方生活?他们整天在这等荒蛮之地游荡,靠什么为生呢?我真搞不懂,约2点的时候,我们到了小河的尽头,过了河,异常费力的爬过了一座山,从那里的几乎任何方向都可以望出去几英里,看到附近的地区。我遗憾的记下,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的土地,我怎么也找不到那怕一丁点有希望耕种的土地。不过,另人高兴的是,我们找到了我们所追逐的目标——里士满希尔,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它,不过它在我们刚才来的相反的方向上。曾经坐船考察过霍克斯伯里河的几位同志毫不费力的辨认出那座山,那座山和别的山不一样的地方是有一条非常显眼的裂缝或叫隘口,所以不难认。于是我们决定,沿河返回小河的河口,在那里过夜,明天上午直接插到昨天最先碰到河的地方,从那里再往上走,或者说往左手方向走。但在我下山之前,我必须告诉您,我们站在这个巨大荒凉的高地,像落在尼菲茨山(译者注:尼菲茨山是亚美尼亚的一座山脉,弥尔顿在他的《失乐园》里把这里写成天使降落的地点。)上的天使一样。俯视着我们下面的伊甸园,总督高兴地给这山起名为“坦奇观景山”。



 

今天我们实在是累死了,但是我们的两个黑皮肤同伴不但不累,反而再活跃了。我们刚给他们吃完饭,他们就又是跳又是笑,闹个不停。他们学袋鼠跳,唱歌,跳舞,举标枪假装刺向敌人。但是他们最主要的笑料还是取笑我们的灾祸,要么是滚到荨麻丛里,要么是掉到沟里,他们古怪而逼真的模仿着这些事,别人是学不来的。他们已经急着想回去了,总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去。我们尽可能的安抚他们说快了,但不说还有几天。



 

他们表示不喜欢一个地方的方法只有一种:用手指着他们站的地方,然后再指指附近的地方,嘴里吼着“委利”、“委利”(不好、不好),而一提到他们住的地方,如罗斯希尔或是悉尼,他们就会说“巴的耶利”、“巴的耶利”(好、好)。他们喜欢现在这种境况,并不说明他们的爱好突然有了变化,他们心底里还是喜欢罗斯希尔。“在罗斯希尔,”他们说“是土豆,白菜,南瓜,萝卜,鱼和葡萄酒,而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岩石和水。”这种比较总是以这样的一句问话结束的:“罗斯希尔在哪儿?在哪儿?”我们告诉他们后,他们会伸出手,指着那个方向,嘴里发出一个表示距离很远的一个词,那个词真不知道如何翻译成书面语。



 

1791年4月14日,星期四。我们早早起来,大约两个半小时以后抵达河边。我们走过的这片地区,除了最后半英里,是一块连续的石床,有些地段的石头那么密、连接的那么紧,看起来像是经过人工精心铺设的。走完石头路以后,我们又碰到了前面提到过的那种粗糙的河沙地。(待续)


本文由Finny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澳洲《联合时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