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国外的时候,偶尔参加聚集了各高校学生的活动时,佐伊总有种模糊的感觉,似乎某些名校学生若有若无地和另一些学生保持着距离,名气稍微弱一点学校的学生也似乎抱着莫名的无法理直气壮的语气抱歉地说着:“诶,我们学校啊,很一般的,和你是没法比的。”看了这篇文章,才意识到,诶,原来当时的感觉没有错啊。
<< 名校生的朋友圈 >>
我常常想,名校到底意味着什么。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名校意味着离成功已经近了一大步,是更高的平台,更广的知识面,也是不一样的人脉资源。
这些都对。可我发现,名校除了可以来带那些光环,也许还会带给人无用的优越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的目光变得更加狭窄。
我的本科虽然是在美国西北大学念,但是有两年多时间都在中东度过。和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不同,我在本科的头两年几乎见不到中国人,再加上中东保守的环境,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用于社交的party。
▲此图片源自网络
大二那年暑假,我被朋友邀请去了一个在国内类似小型中国北美留学生party的东西。说实话,当时我还有点小激动,因为上大学那么久了都没认识什么新的国内朋友。可是,当我走进那个party,才发现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来接我入场的人看到我就说:
“Do you mind introducing yourself?”
我当时有点呆滞,说好的中国留学生派对,为什么全在讲英文?
朋友见我没反应,马上替我说:“Oh her name is Sophie, and she goes to Northwestern.”
“Oh nice……”他们都接着说。
我仍然没反应过来,问朋友:“为什么他们不说中文?他们是ABC?”
“不是啊,都是中国人。你在中东待傻了吧,这里没人说中文的,你就说英文就好啦。”朋友回答我。
后来我发现,整个party几乎没有人说中文,每个人开场白第一句就是—— I’m XXX (英文名),I’m from XXX (学校)。我很快就意识到,原来这是个名校party,在场的人要么是美国本科综合类大学Top 20,要么是文理学院Top 10。
▲此图片源自网络
然后我还注意到,当又有人走进来时,如果学校排名比在座的好一些,要么有人笑脸相迎,要么有人脸上有不屑的表情或低身窃窃私语。如果走进来的人的学校排名比坐着的人差一些,还有人会做鬼脸。
接下来我就看着一群人在疯狂地灌酒,然后开始大喊:“Let’s get fucking drunk!”还有一小群人忙着在另一边networking,不停地说自己暑假的实习。而我的朋友则被男生A拉去问如何申请她的学校博士的问题。
▲此图片源自网络
看她回答得差不多了,我就拉过朋友说:“我觉得在这呆着不是很舒服。这群人好像都怪怪的,感觉几乎所有人都在用各种标准衡量你,而且好像对互相都有很重的企图心。”
朋友说:“你要习惯。所谓的party只是借着party让名校学生有个平台互相networking而已。你好好和他们聊,这样才能认识人。”
然后我就明白了,这个party的意义就是把北美留学生的圈子缩小,挑出所谓精英的那些人互相认识沟通。如果以后当中的谁在某一块领域做得非常出色的话,也算有了不错的人脉。
Networking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只是这个party在帮助实现人脉价值的同时,更多的只是用所谓的标准,在有意无意地显示某种程度的优越感。
<< 你学校那么好,你说的肯定是对的咯 >>
我在中东时曾经去约旦旅游,当时因为相信了导游,结果和朋友一起被带进了一个小黑屋关了起来。严格来说,算是被绑架了,但也怪自己不小心,后来中国大使馆也说那段时间,这种事情在约旦不少见。
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九死一生的,我们想尽办法叫来镇上所有警察,最后逃了出去,最后也留下了挺重的心理阴影。回到学校后我写了一篇《我和同伴在约旦被人劫持关在水泥屋的惊魂一个多小时惨痛经历告诫女生旅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的文章,并且瞬间被疯转。
当时我收到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有同情我们的,有骂我们傻逼的,也有说没事去中东活该找死之类的。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到网络暴力的厉害,但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情况,可能也就是随口评论。
不过最让我震惊的一条是:“就是一煞笔带个半吊子英文出去玩儿被人忘厕所里。这点煞笔事情吓成这样我也是醉了。现场估计不知道多少人说中国人脑子有问题。”
▲此图片源自网络
我看了看评论的人,是一个在美国Top 30大学念书的中国留学生。当时除了苦笑,我并不知道该说什么,倒是有朋友看不下去还帮我回说:“她英文很好的……”
事实上,我英文好不好不是重点。如果我没有出过国,你就可以随意说我遭遇的那些不幸都是因为我英语不好?暂且不说别人的遭遇在你眼里是个笑话,到底又是怎样的优越感让你觉得你需要俯瞰世人来嘲笑别人的英语不如你?
也许你会说他这样的人是个例,但是我在国内也的确遇到了不分青红皂白就目空一切的留学生。虽不能说这是个普遍现象,但是它也客观存在。
留学名校又怎样?即使你上了名校,也不代表你的眼界一定会就此提高。
约旦那件事确实让我收获多多。后来另一个在美国Top 10大学的朋友问我到底发生了什么。
于是我解释说从前到约旦旅游,一直都是比较安全、民风也很淳朴的,但是最近因为巴以冲突以及叙利亚问题有大批难民涌入,导致当地的治安出现了点问题。警察基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约旦首都安曼时,还有人对我进行了性骚扰。
朋友听完看了我一眼说:“你怎么那么racist?”
“啊?为什么?” 我很不解。
“你难道不就是在说,难民多的地方或者阿拉伯地区就是治安不好,就是危险,容易出事。那你不是racist是什么?” 朋友说。
我当时就震惊了,“我只是在客观描述一个现象而已,和racist又有什么关系?我也没有说阿拉伯人在的地方一定治安不好啊,只是当时情况不同。”
朋友似乎不愿意听我说,只是不置可否地耸耸肩,我也觉得这个话题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只是我不明白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无论问题的根本原因如何,被冠上一个“政治正确”的统称就一定能解决问题。更有趣的是,越是所谓“名校”的学生,就越容易轻易说出这样的词。然而这样的词用得多并不能让你看起来更加精辟犀利,只是增加你无用的优越感而已。
▲此图片源自网络
<< 虽然不想承认,但名校有时意味着眼高手低 >>
前段时间初中班主任来伦敦和我吃了一顿饭。他现在不再当老师,而是主要研究北美教育。他告诉我,根据他们机构追踪的上千个北美留学生,大部分名校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混得并不出色。
我注意到他用了“混”这个词,于是说:“是因为名校留学生毕业之后更容易有优越感,眼高手低?可是我觉得我身边很多人都过得蛮好的啊。”
“对。大部分名校留学生毕业之后都更容易变得不切实际,工作也不容易上手。你看到的那些现在就有成就的人只是小部分。如果别人过得不好,还得告诉你他们过得不好吗?”
大多数名校留学生毕业之后走向如何,我不好说。毕竟成功很难定义,成就也分短期和长期,有人起步早,也有人厚积薄发。但眼高手低是很多人都需要克服的问题。先不说自己的能力到底能不能和优越感相匹配,心中只有满满骄傲看不起别人的人想必也不会走得太远。
<< 你的雍容华贵,在别处不值一提 >>
以前我总是很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不去读书。毕竟在正常情况下,读书才能让一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层面产生质的改变。我也会暗自嘲笑昔日没有出国的朋友过得如此节省,或是宁愿在家里看电视也不愿意出去旅游见见世面。
后来我开了公众号,才算是开始见识人生百态。从很多读者的来信我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源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然后用自己无用的优越感来解读生活中的很多事。
▲此图片源自网络
记忆特别清楚的是一个读者发邮件告诉我,因为家里没钱高三毕业后就去打工了,可是她特别希望读大学,但是不知道怎样和妈妈说,因为条件实在不好。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无力多么愚蠢。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并不像我们一样幸运,有钱有资源去享受很多东西。而这种时候,我又有什么资格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人,然后产生不负责任的鄙夷?我多的,也许是那么一点能力,更是那么一点幸运。
在那次party结束后的一天,拉着我朋友问问题的男生A把我和朋友叫出去吃午饭。吃完饭后,我问他该怎么坐地铁,因为下午需要回单位实习。他看了我眼说:“现在还有人坐地铁?你不是留学生吗,打的好了。”
我最后悔的就是当时没有直接回一句:“我就是乐意坐地铁怎么了。”
时区作者 | 蒋清嘉
高中毕业只身前往中东呆了两年多的奇葩,后来又跑去美国。
现居英国,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微信公众号:抹茶与晴天的生活意见 (LifeBook2)
微博 @蒋清嘉
© 版权声明:本文由时区签约作者蒋清嘉授权发布,转载已获作者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TIMEZONE编辑(微信:ZzoeQiu)。
时区作者蒋清嘉其它文章推荐:
富二代 | 别逗了,留学生都是富二代?
西化 | 为什么留学生一部分会变得西化,一部分却会变得更爱国?
中东十怪 | 中东十大怪象(上):国家发钱给你购物,宗教是人生守则
美国新闻 | 在美国学新闻不得不说的故事
有 故 事 的 留 学 生 都 在 这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