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疫情,这位感染新冠的45岁妈妈流调轨迹曝光后,全网都跟着心疼…

2021年07月28日 微澳洲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王耳朵先生
ID:huangezishiba



01


南京疫情,比想象中更严峻。

从20日到24日,5天的时间,南京市的确诊病例就达到了37+20例,且出现疫情外溢。

江苏宿迁、辽宁沈阳、安徽和县、广东中山、四川绵阳,接连出现了有南京旅行史的本地新冠感染者。

全省戒严,江苏省卫健委也接连通报了所有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

一位45岁的机场保洁妈妈,流调轨迹曝光后,我红了眼。


她住在禄口街道的一个自然村里,在禄口机场从事客舱保洁工作。

根据官方公布的行踪详情:

7月10号7:20,开车送儿子到培训班,后前往禄口机场上班。

7月11号15:00,骑电动车送儿子去xx武道馆,17:10接儿子下课后回家。

7月12号7:20开车送儿子到xx教育培训班,后前往禄口机场工作,23:00下班回家。

7月13号7:50骑电动车送儿子到xx教育培训班,16:00骑电动车接儿子回家

……

我统计了一下:

在7月10号到20号的这11天里,这位45岁的妈妈,除了熬夜工作、通宵工作,剩下的日常,就只有一件事:

送儿子上xx培训班,接儿子下课;
送儿子去xx舞蹈学校,接儿子下课;
送儿子去xx武道馆,接儿子下课……

11天17次接送,日复一日,马不停蹄。

图片来源@江苏省卫健委7月23日通告

哪怕前一天深夜11点才下班,第二天依旧雷打不动地在7点50,准时送儿子出门。

甚至前一天熬了个大夜班, 凌晨4点才下班,当天下午1点20 ,她又接着送儿子去了两个培训班上课。

11天内唯一属于她自己的时间,只有“7月17号18:30-19:00去周边广场”,这轻描淡写的30分钟。

新闻下面,一位网友做了个心酸的总结: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沈阳流调:鸡架,鸡架,鸡架。广州流调:饮茶,饮茶,饮茶。东莞流调:散步,散步,散步。

而江苏省南京市涉农区某自然村村民,一位打工人,母亲,她的日常轨迹,除了工作,就是带娃:培训,培训,培训。

10天11场,文、武、艺多科兼修,风雨无阻。”

多少女人就跟这位南京妈妈一样,过着过着,就把自己过成了“守寡式婚姻”。

她为所有人活着,唯独不为自己。




02


这位妈妈的流调,让我想起去年石家庄那对确诊的26岁夫妻。

先说这位妻子。

根据@潇湘晨报的报道,从2020年12月19号,到2021年1月10日确诊,这21天内,她不曾休息过一天。

先后两次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天气,独自带着儿子看病。一个人挂号、排队、照料。

生活日常,不是去孕婴馆给儿子添置生活用品,就是去买菜,买文具,修手机,买绿豆糕,买水果……永远奔波在路上,为家里的衣食住行操心。

似乎是为了省钱,她还买过7次馒头和包子,充当午饭和晚饭。

二十多天内,这位妈妈只有一天因为社区封闭没有外出,却也不得不隔着护栏补给生活用品。


这个时候,她的丈夫在干什么呢?

从12月27号到31号,连续5天,每天一早准时骑电动车到小区附近的网咖上网,下午5点再回家。

消停了两天之后,1月3号上午8点,继续准点到网咖报道。

其余的时间,全部宅在家里。

两点一线,没有丝毫新手父亲的手忙脚乱,反而过得如单身汉般潇洒又舒坦。

一家三口的电影,偏偏演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


45岁的南京保洁妈妈,一个人扛起了生活的鞭打;26岁的石家庄新手妈妈,独自冲锋在育儿的前阵。

如果不是疫情,如果不是因为确诊流调,没有人会在意她们每天做些什么。

因为被公布出来的每一天,都是她们生命中再寻常不过的,琐碎的一天。

但其实,生活中很多很多妈妈都是这样过着“丧偶式+连轴转”的生活。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声无息地牺牲着自我,然后得到配偶的一句:

“你不就是带个娃。”

太多女人,过着过着,就把自己过成了“丧偶式育儿”。

婚姻始于爱情,陷于付出,却最终身后空无一人。




03


还记得《奇葩说》第四季第一期的辩题, “是你,会不会做单身妈妈”?

两边辩手打得热火朝天,张泉灵老师一句话让全场静音:

你们以为,有一个婚姻的时候,你们就不是单身妈妈了吗?

如雷贯耳。

河南公共频道有一档叫《百姓调解》的栏目,专门聚焦家庭问题。

一名叫丽丽的女人捶额顿足,一度哭到身子发抖,在节目中痛斥丈夫的“缺席”。

结婚八年,她的丈夫就在家里躺了八年。

别人告诉她,有了孩子男人就会变好的,可儿女都有了,丈夫依旧不闻不问。


调解员去到丽丽家里,中午12点,35岁的丈夫依旧躺在床上玩手机。他不工作,不管孩子,不过问家事。

如果不是公婆帮衬,日子根本难以维系。

丽丽没有办法,不得已在家附近开了一家小吃店。

然而,起早贪黑在店里做事的是她,回家后辅导孩子作业、操持一家老小生活的还是她。

婚姻让她感到痛苦和窒息,委屈和压力逼得她想逃离,然而那个当初娶她进门的男人,只是冷冰冰地丢下一句:

“她一天都闲着呢,就中午卖几碗饭,能有多累!”


看着坐在地上哭成一团的爱人,他起身走开,眼不见为净。

调解员问,“媳妇哭成那个样子,你心里面什么感受”,他不耐烦地甩出六个字:

“没感觉,没感觉!”


八年做牛做马,换不得丈夫半点珍惜。

如此婚姻,能给女人带来什么?

无外乎像蒋欣说的那样,两个人搭伙过日子,搭着搭着就只会剩下女人一个人。

有了孩子后,每个妈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

你不想亏待孩子,就只能亏待自己。

到头来,你不得已向生活俯首称臣,甘愿被时间刻上衰老的痕迹,男人就会嫌弃你是黄脸婆。

太多女人,过着过着,就把自己过成了“保姆式妻子”。

她们从上到下由里到外,除了还有名字属于自己,其他地方,面目全非。

而男人,只要闭上眼睛无视家庭责任,就能一切照常。




04


电视剧《昼颜》里,有这么一句台词。

“很多丈夫只会把妻子当成冰箱一样对待,觉得只要打开门,就随时有食物能吃。明明坏了很不方便,却从来不会保养。”

就像教育家孙云晓有次打出租车,司机师傅跟他闲聊,问他做什么工作。

孙云晓说,做儿童教育。

师傅不屑,嘁了一句“大老爷们还搞儿童教育啊。”

几句对话,孙云晓得知师傅有个女儿,就反问他:“你不管你女儿的教育吗?”

师傅回得洋洋得意:“教孩子是他妈的事,我就管挣钱!”

一句话,将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

而“孩子他妈”这四个字,和“为母则刚”捆绑在一起,成了嵌进千万个女人身上,永远无法摘除的枷锁。


怀孕的痛苦,育儿的麻烦,生活的鸡零狗碎……一窝蜂都只朝着初为人母的她们狂奔而去。

可是,

全职妈妈们做得再好,也永远躲不掉丈夫脸上的嫌弃:

“你不上班,怎么连孩子都带不好!”
“你不上班,怎么连卫生都做不好!”
“你不上班,怎么连老人都照顾不好!”

因为没有收入,就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权。

职场妈妈们将“家庭”和“工作”拿捏得再到位,都逃不脱枕边人的奚落:

“你都有孩子了,还到外面折腾什么?”
“就你赚的那些钱,够干啥的,还不如老实在家带孩子。”
“就因为你出去工作,孩子才会变成这个德性!”

因为你是妈妈,只要孩子不好,你就没有话语权。

太多女人,过着过着,就让自己沦落成了“当妈后不幸”。

只带孩子不工作不对,为了工作不带孩子也不对,让老人帮忙带孩子不对,没人帮忙还生了孩子更不对……样样数落下来,当妈的就是原罪。



05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中国妇女,在中国是一种自然灾害。

作家拾遗补了一句:

酿成这种自然灾害的最大凶手,就是自以为是的男人。

她们得不到关爱,缺少理解,无人撑腰,被迫成为别人眼里的“泼妇”“糟糠”“妈虫”。

有这么一张聊天记录,丈夫拿上司包养情人的事情试探妻子,说“女人整天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个男人不会腻”。

老婆没有生气,娓娓道来:

“你看上的女人很美,代表她很贵。

如果你在我身上花一样的钱,我可以比她更美。”


“你要是动了真心,别着急结婚。

让她照顾你妈妈,操持家事,而我的钱就可以用来旅游、护肤、出国。

没有了这些羁绊,我也可以有活力有激情。”


太多女人,过着过着,就过成了“油腻式妇女”。

会因为一毛钱和菜贩讨价还价,擦再多护手霜也遮盖不掉手指的厨余味。

可当一个人要挑起母亲、妻子、儿媳、厨师、勤杂工、医生、保姆、修理工、老师等无数个角色的时候,怎么能不油腻和市侩?

每一个女人,在被冠上“母亲”的头衔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闯关。

她们最怕的,不是生育的痛苦,养育的艰难,教育的劳神费力,而是丈夫的漠不关心。

婚姻如船,夫妻各执一浆。

不出力或是反方向用力,翻船落水,两个人都会受伤。

人生不易,有人愿与你同舟共济,千万别寒了她们的心。

-END-



另:大量读者还有没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