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答卷2020)国际锐评|科技创新赋能中国造福世界

2020年12月31日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


嫦娥五号带回月球样本、“奋斗者”号万米深潜、世界最快量子计算机“九章”问世、北斗完成全球组网……2020年,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这使得科技创新,成为中国交出的这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中一个亮丽篇章。


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极不平凡之年,中国创造多项令世界惊叹的科技成果,来之不易。究其原因在于,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国社会攻坚克难的主要动力。



今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明确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从厘米级精度飞行的无人机紧急送药,到短时间收发海量数据的5G网络提升远程医疗成效,再到大数据算法帮助发现潜在感染者,中国抗疫中使用的种种“黑科技”,帮助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凸显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进步与实力。


过去五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4位……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科技创新量质齐升,确立了全球创新领先者的地位。


这一历史性成就,首先得益于中国领导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0月底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更是提出要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说,中国定下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基调。



同时,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累累硕果,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的护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2月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40万件,继续排名全球第一。此外,中国正在着力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无疑为相关创新实体吃了“定心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中国创新的重要推动。


就今年而言,随着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国愈发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强化自主技术研发,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才能掌握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这也是今年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的重要原因。


当然,中国重视和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意味着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而是在开放环境下的创新。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应惠及全球,而不应成为埋在山洞里的宝藏。


中国说到也会做到。2020年6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都开始使用北斗系统,北斗产业及其衍生产业将有力拉动各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模型


11月,被称为拉美版“港珠澳大桥”的巴西萨尔瓦多跨海大桥项目开工。这座由中方承建的拉美地区最大跨海大桥,技术难题有近百项,施工难度世所罕见。巴西巴伊亚州州长鲁伊·科斯塔说,“中国企业带来的先进科技,是前所未有的”。大桥完工后,不仅将大大减少当地民众的通勤时间和成本,也将为巴西东北部地区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注入动力。


12月,嫦娥五号带回月球样品后,中方明确表示,将与各国志同道合的机构和科学家共享月球样品,包括有关探测数据来进行科学分析,以深化全人类对太空的认知。


开放带来进步,创新引领未来。当前,以物联网、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势不可挡,每一个渴望发展的国家都不应错过机遇。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将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为全球提供更多共享的“宝藏”,推动世界早日走出阴霾、重现生机。


来源:国际锐评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