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没有改变我们什么?

2015年02月07日 阿德莱德生活圈



留学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我刚刚从8个小时的时差中恢复过来的大脑又陷入了短暂的晕眩,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将著名的“哲学三问”——你是谁(“我”),你从哪里来(“你的精神原貌”),你往何处去(“你的未来之路”)——糅合在了一起,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困难重重。但这又是一个极具价值的问题,对自我的认识、对留学之前的原社会环境下的灵魂体察以及对留学之后的道路选择是每一个留学生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议题。


我无意以自己片面的个人经验去武断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一孔之见或许能发前人之未发,启后者之来思。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么,就让我回溯这15个月的留学生活,对这段闪烁着光芒的日子端详一番吧。


留学没有改变我什么?


首先,留学没有把我从一个潜在的自由主义者与个人主义者变成一个国家主义者或民族主义者。


留学生对西方社会的初次接触,未必总是洋溢着轻松与愉悦。恰恰相反,欧美国家日益凸显的诸多社会问题更为直观地呈现在留学生眼中,并以一种或缓慢或迅速的方式将留学生群体卷入其中。


同时,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的迥异加之高强度学习很有可能加强留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不适感。而且,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风头无两,一个具有克里斯玛型领袖特征的强势主席的君临天下,以及一种不可阻挡的民族复兴的社会表象,都会在无形的对比中让许多留学生或多或少沾染上民族主义者的色彩。


可是,我没有。我依旧认同包括自由、平等、公正等自由主义价值,我依旧对世间苦难有着不可阻遏的同情,对强权与霸道有着难以名状的厌恶。我依旧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如果不能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促进平等与自由并培植出一种基于共和主义的爱国主义观念,其兴盛并不值得推崇。


我依旧相信,国家复兴如果不能与民权增益同步,我们不过是在培植一个恐怖的利维坦,而自由主义对于中国转型仍然具有巨大价值,我们无法视而不见。


其次,留学没有在生活方式上把我从一个东方人变成一个西方人。


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阻遏了西方文化的渗入,再加上15个月的紧张课程设置与我本身的宅属性,让我并未过上西式生活。现代娱乐生活的核心要素——泡吧,因为囊中羞涩和不喜喧闹,也没有成为让我融入当地生活的动力。当地中国超市与中国餐馆和国外的鱼炸薯条一道使我成为了饮食上的“中华美食至上论”信徒。这些都让我在对西式生活浅尝辄止,鸣金收兵。


最后,留学没有让我停止对祖国的关注。


这并不是一种他者对于一个大国的关注,而是一种天然的情感联系。通过微博微信,老罗与王自如的中国第一场公共辩论,余英时、许知远的被下架,马云、雷军等商业巨头的风光无限和立人图书馆、传知行研究所的横遭厄运,都让我保持着与中国资讯的同步。


同时,当上公务员的大学同学的苦闷彷徨、在企业供职的实习同事的压力重重和公益圈的朋友的默然前行,让我可以从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普通人的生活,进而反思社会。


再者,BBC等外媒以及外国同学眼中的中国,尽管混杂着偏见与无知,却以一种第三方供词的力量促动着我去了解在祖国发生的一切。一个留学生眼中的祖国,必然带有一种置身事外的他者色彩,但却非全然的局外人与旁观者,我仍然感到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诸多事情与我息息相关。


最后的最后,留学并没有动摇我的性取向和对东方女性之美的热爱。


简而言之,留学并未让我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并未让我彻底的去政治化而失去公共关怀,也并未让我成为一个喝着咖啡泡着吧的香蕉人。比之一年多前的我,我还是那个热心公益、心怀自由、有着强烈公共关怀和爱吃烤鸭和炒肝的中国青年。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