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哀叹:我们发明的二维码,咋让中国人拿去赚了大钱?

2018年02月02日 鼎尚移民


                         


鼎尚移民

每日更新,让您了解移民新鲜资讯 

                                  


作者:朗博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 wcweekly)



二维码给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然而,最初发明二维码的,竟然是日本人。



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支付宝宣布:2018年将全面登陆日本,并预计3年内在日本圈粉1000万。


这个消息多少让日本人心里有些不舒服。



更有日本商家痛心疾首:悔不当初,没狠狠敲中国一笔!


因为二维码是日本Denso-Wave公司子公司电装公司开发的,所以Denso-Wave的执行董事田路胜彦遗憾地说:“早知道,哪怕是按照每个编码10分钱的标准收费也好啊。”


现在支付宝的日支付达1.3亿笔,而微信支付用户超8亿,中国二维码难以数计,如果日本公司真能这样干,岂不是坐着就可以疯狂揽财了?


呵呵,但是日本人这次真的想多了。


· 01 ·

不能否认,二维码的确是日本人发明的。


二维码又称QR Code,是1994年由日本电装公司研发的。其英文是“Quick Response”的缩写,意思是快速反应,开发人希望码QR码可以被快速被解码。



在二维码之前,世界上普遍应用的是一维条形码。


比起一维条形码,二维码的优势在于:信息容量提高了几十倍;编码范围广,在文字、声音、照片、门票、广告等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数字化编码;其保密性,防伪性、纠错性可靠性都很好;容易制作且成本很低。



当时日本电装公司免费公开相关技术,不收取专利费,而是面向丰田公司销售二维码的扫码器。其后,二维码和扫码器被日本全国的便利店企业采用。


这个时候,二维码只是近地技术,就是像超市买货付款一样,在近距离范围内,对商品价钱进行扫描,根本做不到网络远距离的扫描。所以,应用范围仅限日本国内,成为“加拉帕戈斯技术”。



加拉帕戈斯岛位于南美厄瓜多尔西面,那里的生物在孤立的环境下,独自进化出自己的特点,只适合本地生存,日本二维码没有海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像加拉帕戈斯岛上的生物一样。


即便日本电装公司想要再收取专利费用,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中国二维码“扫一扫”已经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 02 ·

前两年,国内也有声音,担心二维码走上中国DVD那条不堪的路。



中国的DVD专利费之争,始终是中国制造业挥之不去的伤痛。


1999年,DVD开始在市场上流行,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DVD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70%。


于是,日立、松下、JVC、三菱、东芝、时代华纳组成“6C”,宣布“DVD专利联合许可”声明,要求世界上所有生产DVD的厂商必须向他们购买“专利许可”。


于是世界各国的海关就以未经专利授权为由,肆意妄为地没收中国产的DVD。


结果,中国只能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协议,中国企业每生产一台价值32美元的DVD,就要给国外企业缴纳60%专利费,而自己只能赚取1美元。


大家都曾记得,在本世纪初前几年,中国电视广告到处是爱多、索爱等品牌的身影,甚至成了央视广告的标王。但是高额的专利费,让中国厂商沦为西方企业的代工,这些品牌短短几年就烟消云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西方从DVD收取专利费得到了甜头,所以,外国厂商在电视机、光盘、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摩托车,乃至计算机、移动通讯、生物医药等等各产业索要专利费用。


毫不夸张地说,“专利知识产权”在前些年,已经成了国外对中国企业讹诈最有效的“武器”。


所以,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 03 ·

但是,中国的二维码却不会受到日本公司的压榨。


首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国外常用的几种二维码进行了跟踪研究,制定了两个二维码的国家标准:二维码网格矩阵码(SJ/T 11349-2006)和二维码紧密矩阵码(SJ/T 11350-2006)。也就是说,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二维码。



再者,中国具有“二维码扫一扫”的知识产权。


别小看这个“扫一扫”功能,它可不是二维码的简单引用。


我们平时扫二维码时,首先要具备摄像头和二维码,当然这是日本人发明的,我们并不否认。


在长距离无限条件下,把扫描的二维码转化成相关的数字信息,这就要用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简称RFID技术。而这个技术最早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目的是为了辨别敌我飞机身份。20 世纪60年代,这种自动识别技术开始商用。


但是,RFID技术可不能简单地就把摄影头下的二维码处理成数字化信息,其背后还有AR跟踪注册技术。


这个技术解决了,你消费时,就可以跟踪定位你所在商家的位置,让信息中心知道并记录你是在哪个地方进行了消费。如果没有这个技术,就会出现卖同样一件商品却无法知道是谁卖的尴尬情况。



中国自己开发的码链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切,这正是“二维码扫一扫”的核心知识产权。没有这个技术,无线电子支付是实现不了的。


通俗来讲,就有点像做菜,虽然日本人提供了做菜的原材料,而英国人提供了做菜的方式,但是要做出一盘好菜,就得要看师傅的手艺了。


· 04 ·

在国内,恐怕每个中青年人都会“扫一扫”,但在海外市场却发展很慢,中国大陆占全球二维码个人用户的90%。


在国内,“扫一扫”是不收费的;在国外,却没有免费的午餐。


就算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移动支付至今也没有普及。但是这种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毫无疑问会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追捧,所以,海外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遍布日本全国,拥有1.3万家店的罗森便利店就表示,将全部接入支付宝。


  • 左二:罗森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玉塚元,右二:蚂蚁金服集团高级副总裁道格拉斯·费金


2017年9月5日,“扫一扫”专利发明人徐蔚,在上海总部举行了对美国与台湾地区二维码扫一扫专利授权签约仪式。



中国的发行码在美国与台湾授权费用约7亿元人民币,同时享有美国公司、台湾公司被授权方20%的股权。


与扫码相关的各种新兴商业形态,很快被复制到美国、日本、台湾地区,相信不久以后,便可横扫全球,给世界人民提供一种新型便利的生活方式。



中国也正从“世界工厂”变成制定规则的“规格大国”。DVD的惨痛教训再也不会发生。


日本人再哀叹“二维码是我发明的”,又有什么用呢?


延伸阅读:你每天扫的二维码竟是日本人发明的,但赚大钱的却是中国人…

曾几何时,当人们说起“扫码”的时候,想到的更多是超市购物结账时,收银员扫描的商品条形码(linear barcode,即“一维码”)。

 

那时候的一维码扫码反应速度慢,信息容量小,并且只能用实体的扫描枪进行物理扫描,无法像二维码图片那样由手机进行数码扫描

 

而如今在中国,人们每天打开手机扫一扫方便快捷的二维码,成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本能动作。付款、购物、点餐、订票、广告、浏览网页都能用上二维码。

 

凌空网创始人徐蔚早在2011年就开始申请“二维码扫一扫专利”,并先后拿下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区域的二维码扫码技术专利权。

 

2017年9月,徐蔚担任董事局主席的中国发码行公司,光是依靠海外专利授权就赚了至少7亿元。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二维码(QR code,也称“快速反应码”)其实早在1994年就被日本人发明了。

 

▲二维码发明者腾弘原 图片来源:欧洲专利局

 

可惜日本人当时虽然手握二维码专利权,但仅仅将狭窄的目光放在特定的收费项目上,完全没能预料到二维码在未来社会的广泛应用。

 


根据日本发明二维码的Denso Wave公司网站资料,该公司已在事实上放弃了对日常使用的二维码的专利费用索求,只针对企业用户量身定制的二维码洽谈收费。

 

从1994年发明二维码,到2011年徐蔚申请注册“二维码扫一扫专利”,日本人总共“领跑”了18年,却终因自己的短视,白白放弃了这只亲手养大的下金蛋的母鸡。

丰田供应商发明二维码

 

除了业内人士,很少有人知道,二维码的发明者腾弘原(Masahiro Hara)来自日本Denso Wave公司,这家公司是日本电装株式会社(Denso Corporation)旗下的子公司。

 

日本电装于1949年从丰田汽车公司独立出来,但主要业务仍然是给丰田供应汽车零配件。日本电装如今还保持着全球第二大汽车零件供应商的地位,全球雇员数量超过15万。

 

由于高精度的汽车零配件需要匹配很多信息(原料来源、产地等),而传统的条形码信息容量很有限。如何在零件标签上存储更多的产品信息,成了日本电装需要攻克的难题。

 

DensoWave作为日本电装旗下负责信息技术的子公司,承接了这项攻关任务。腾弘原带领团队进行了两年的研究,终于将标签上的一维码升级成二维码,信息储量一下增加了250倍!

 

▲腾弘原团队最早做出的二维码雏形

 

和条形码相比,最初的二维码由不同颜色的色块承担不同的记录功能,大幅提高了信息容量。

 

过去条形码只能存储20个日文字符,很难满足库存管理的需要,而新的二维码可以存储5000个日文字符,足够将好几页说明书浓缩在零件标签页上。

 

在此基础上,Denso Wave公司做出了今天常见的黑白二维码。

 

 

如今的二维码可以转换为数字、图像、二进制字节和汉字(日文Kanji)等形式,由智能手机的传感器扫描后进行解读。

 

创始人错失巨大商机

 

二维码自发明以来,受到了全球范围内信息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

 

News& Tech网站作者感慨道,

 

“二维码这样简单的形式里,竟然蕴含了无数的可能性。如果商业推广得当,这本该是一只不断会下金蛋的母鸡。”

 

而在二维码发明20周年之际,欧洲专利局甚至将2014“欧洲发明大奖”隆重颁发给腾弘原。


在颁奖致辞中,欧洲专利局代表提出,“二维码的社会价值和科技意义都同等伟大。”

 

 

尽管如此,创始人腾弘原从发明之初就一直不看好二维码能够被社会广泛应用。Denso Wave公司尽管拥有二维码技术的专利权,但并没有考虑过向全社会收费或出售专利。

 

DensoWave想做的,仅仅是向企业用户推广日本电装内部的二维码管理体系,以此收取一些费用。

 

甚至在2014年,腾弘原在领取欧洲专利局的大奖时还语出惊人,认为“二维码最多还有10年寿命”。

 

 

同时,在欧美国家,也似乎没有人意识到二维码隐藏的巨大商机。一位帮人免费生成二维码的美国网站主甚至向科技杂志Gizmodo表示,

 

“这个技术其实用谷歌工具就能实现,这么简单的东西我就不打算收费了。”

 

此外,二维码技术带来的恶意链接和盗取个人信息等安全问题,也让一些人不看好它被广泛使用的前景。

 

 

如今,二维码官方网站(QR code.com)还是由Denso Wave公司运营,设有中、英、日、韩四个语言版本。

 

根据该网站介绍,Denso Wave公司依然有帮企业客户定制二维码的收费服务,但对普通人日常扫码使用的二维码技术不收取专利费

 

中国移动应用场景领先全球

 

2011年,凌空网创始人徐蔚申请注册了“二维码扫一扫专利”,几年时间内徐蔚相继拥有了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采用条形码影像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专利权。

 

 

据中国网报道,2017年9月5日,中国发码行公司(徐蔚担任董事局主席)在上海总部举行了授权签约仪式。发码行有限公司授权美国发码行、中国台湾地区发码行使用二维码扫一扫技术专利,独家授权费用约7亿元人民币,且同时发码行公司享有美国、中国台湾地区被授权方20%股权。

 

那么,为什么二维码的全球专利权会被中国人逐渐收入囊中呢?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Comscore的统计,就在徐蔚最早申请专利的2011年,美国只有20%的智能手机用户曾经扫过二维码,而这个比例在加拿大则只有16%,在英国和西班牙更只有12%左右。

 

在西方民众普遍对二维码和移动支付感到陌生的时候,中国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出现了爆发式的普及,甚至被称为“新四大发明”之一。

 

据艾瑞咨询报告,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达到 38 万亿人民币(约合 5.5 万亿美元),是美国的50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韩国总统文在寅都曾对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感到吃惊,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在路边买栗子或者在餐馆买单,让外国政要都赞叹不已。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图文无关)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2016年中国人平均每天使用微信扫码就达10亿人次,使用支付宝扫码达到5亿人次。

 

照此计算,每年中国人使用二维码的次数至少达5000亿次左右。假设当初腾弘原规定对每次扫码收取一分钱专利费,那么现在他每年光在中国就能赚上50亿元了。



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wcweekly)授权转载。《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从世界发现中国,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转载请联系(ID:wcweekly)授权。



想要

快速移民吗?

如果您对移民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文末留言,直接回复“意向国+称呼+电话”,会有专业人员为您服务!

详询热线:400-638-1168   

更多文章

上一篇:卧槽! 澳洲超市竟然这么多套路! 看过大揭秘之后才发现, 居然被骗了这么多年...

一篇:英首相正式访华,深入发展中英“黄金时代”!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