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之“王”的制胜策略

原创 2020年02月22日 澳房汇


文 / James Tong,Alan Liao 

【写在前面】

这是《商业地产精品课》的第二课。

商业地产谁能称“王”?能顶得起这个桂冠的,无疑是黑石集团。

去年我在《盘点:2019澳洲房地产最抢手的物业》一文,介绍过澳洲办公楼的第一大交易,就是Blackstone以15.2亿买下了Scentre Towers的办公楼群。当时篇幅有限,只写了几句,这里再补充一点背景资料。

 黑石现任主席及创始人Stephen A. Schwarzman


1985年,在美国华尔街新开了一家叫Blackstone(黑石)的小型并购公司,投资40万美元,员工只有4个。公司虽小,创办者却是两位牛人,其中彼得森(Peter George Peterson)曾在1972年担任过尼克松内阁的商务部长。另一位是他担任雷曼兄弟主席时出任总经理的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 。彼得森比苏世民大20岁。

因为Schwarzman在德语的意思是黑色,Peter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石头,合起来,就有了“黑石”这个名字。虽然两位都是名人,可是,在当时的华尔街,拿块石头去说服有钱人把钱交给他们买、买、买,绝不容易。

他们先是把最有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拉了一个名单,一家家去问,结果全部吃了闭门羹。于是他们把范围扩大到其他潜在投资人,但收回来的,是总共488个拒绝。

后来,由于彼得森与Sony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有交情,他们拿到代理,帮助Sony公司以2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终于赚到了第一桶金。

接着,他们又遇到了英国保诚保险公司的副总裁加内特·基斯。基斯说,“我喜欢你们两个家伙,我会给你们1亿美元”。于是,他们才终于正式上路。

黑石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者,其中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器公司、日兴证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的退休基金等等。

在上世纪80年代,企业间的恶意收购非常普遍,而黑石始终坚持一个非同寻常的规则———友好收购。这让他们在好运的路上越走越顺。

1988年,他们的好运又帮了另外一位牛人,黑石以500万信贷额,支持拉里·芬克(Larry Fink)当总经理,成立了Blackstone Financial,这家公司在1994年从 Blackstone脱离出来,变成了另外一块更大的“岩石” — 有“风控之王” 之称的BlackRock 贝莱德,这块巨石一路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达6万9千亿美元,比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GDP还要大。那又是另一个传奇故事了,我们日后有机会再展开。

到2006年,黑石集团盈利已经能够超过22亿美元,人均创造利润295万美元,是高盛人均利润的8倍,成为华尔街熠熠生辉的PE(私募基金)之王。人人都乐意把钱交给他们去买卖。而这样的业绩,很多人都想参与一份,于是,2007年终于上市。上市前,中国的中投集团还以30亿元认购了10%黑石的股份。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黑石股价从$30,跌到了$4.42,一直到2013年底,才回复到招股价,中投集团也跟着坐了一趟过山车。去年是黑石股价最好的一年,一路往上冲,现在已经到了$64元。

有同学会问,两块黑石都是“王”,如何区别呢?

Blackrock是全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主要的投资方式是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分散风险,以取得长期并稳定的回报。而Blackstone作为全球PE之王,擅长快进快出的投资策略,追求最大化的回报。

按黑石现任COO,全球房地产主管乔纳森·格雷(Jon Gray)的话,就是“Buy It, Fix It, Sell It”。找到有潜在价值的资产,装修改良,然后出售获利。重点在于买卖赚钱。在黑石的业务模式中,帮客户赚钱,是优先于帮自己股东赚钱的

BlackRock则是有一套非常专业、非常严密的风控系统,帮助富人、也帮助他们的银行和经纪人管理一切有价值的资产,包括地产、股票、债券、能源、专利、矿山、农场等等,重点在于规模保值。

Alan Liao

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还是用房地产来赚钱,所以如上篇《高手说透了,买房的智慧在这里》一样,我继续提出问题,请Alan讲解一下黑石集团制胜的策略:


【问】近年Blackstone提出一个“最后一英里”理论,这是一个怎样的策略?


答:我们买住宅,都要先弄清楚自己的投资方向。比如是买独立屋、公寓还是连排别墅?要靠近CBD还是靠近学校?

在商业地产也一样,而且复杂得多,是投在办公楼、零售铺位、还是厂房?每个时期都有主题,要看产业的需要,也可以说,要找好风口。

现在电子商务越来越发达,交易都被搬到线上了,于是人们对仓储的需求会不断加大,长期而言,仓储的租金会增加。而在现在网购追求速度的前提下,商家和消费者都想尽快交货,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区域,就必然要加设完成“最后一英里”配送的中转站。

所谓‘最后一英里‘就是利用人口稠密地区的仓储,执行最后的配送。一些大的网络平台都会有一个比较远的大仓库,并且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设立很多小仓库,这样可以大大提升配送的速度。

黑石在这方面布局好几年了,而且都是大手笔。去年6月,黑石以187亿收购了普洛斯(GLP)在美国的所有仓库,9月又以59亿美元收购了柯罗尼资本(Colony Capital LLC)465个仓库, 遍布美国26个主要市场,成为最大的物流资产业主之一。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私募股权房地产交易。

但,澳洲的人口总量和密度都比美国和中国小,这方面起步要晚很多,起码是落后了10年。即使是黑石,在澳洲,办公楼交易还是大头,所以我们还有机会。

【问】Avari 最新的No17 基金,就是买物流物业,能说说看中墨尔本这两个物业的原因吗?


答:首先是我们对产业发展有一个判断,就是对“最后一英里”的需求有一个认知。但光凭这个就行动显然不够。在过去的5、6年,澳洲办公楼价格翻了一倍,物流仓库价格也翻了一倍。办公楼的租金可能涨了60-70%,但物流的租金只有30-40%涨幅,所以,从回报来说,不是随便买都对的。


这种物业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离CBD不能太远,二是连接机场港口的交通要畅顺,三是附近的住宅密度要够高。满足这些之后,我们才看价格、土地、建筑、租约等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大卡车必须方便出入。


看完这些之后,我们还要把周边的物业都过一遍,他们的租金是什么水平、空置率怎么样、有没有竞争对手等等。



就比如Thomastown这个,周边物业的租金已经是$80-85/平方米,而我们买的时候租金才$60/平方米,还有不少上调空间。由于起始租金相对较低,所以我们购地的价格也低,不管从风险控制、还是长期增值空间来看,都比较理想。


从地段来说,墨尔本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在东边,可是缺少适合做物流中心的建筑,有一条连接东边和北边的隧道在修,而隧道的出口,就在离Thomastown这块地不远的地方。



Altona North 这个在CBD西边,但离城比较近,而且不远处就是主干道的出口,东面紧邻的就是大片的居民区,现在这个物业已经有一半改作羽毛球中心了,土地用途是Recreation休闲娱乐,这是向住宅用地rezone的最后一步了,所以潜力很大。 



另一方面,我们看现有的租客,有70%是澳洲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收入已经有比较好的保障。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自己买房的过程,这样的商业选“房”标准,是不是很不一样。


我们不会追求高大上的地标,没有太多市场情绪的影响,也不去关心今天的拍卖清出率多少,利率涨跌多少,更不用担心房价太高引起监管部门的打压。能够在基金预设的时间内,做到年化回报率10%以上,就是目标


【问】刚才所说大部份是物业的外在因素,那么物业本身,你会看什么呢?


答:不管买什么物业,其实我们都会从三方面来衡量的,一是看它的土地,zoning有什么限制,有没有增值的潜在条件;二是看地上的楼,有没有缺陷,有没有改进的空间;三是看租约,谁在租,回报率多少,什么时候到期。


这三个方面都是有价值的,但我们通常会分开来评估。有不少人最最看重租约,认为商业物业就要追求回报。但,我认为租约相对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因为这部份每一天都在贬值,价值最大是刚签约那一天,到租约期满,就没有了。


我最看重的是土地,因为长期来说,地是最保值的,评估时,占的比重会最大。只要地是好的,楼是好的,租客如果走了,我们可招新的租客。中间需要空置多少时间才能找到,有没有可能通过调整租金,把损失补回来,这些才是我们买之前要想好的。


也正是因为看重土地,“最后一英里”的策略才更显得合理,因为它首先不愁租,地又很大,本身已经在居民区,或者非常靠近居民区,一旦有机会Rezone,利润可能翻几倍。


当然,我们看项目时,是要判断在没有Rezone的情况下,是否还值得做。远景是藏在土地里,我们不会把它拿来作为宣传的重点。


【问】你说年化回报率10%以上是可行的,能具体说一下如何做到吗?


答:每个项目其实都不同,但我们可以讲一下操作的概念。


首先当然要买得便宜,这样可以争取拿到7%左右的租金回报。然后我们会跟银行借50%,因为从银行拿到的利率只是2.5-3%,那么与租金收入之间的差额,可看作是补贴到自有资金的回报上来。这样我们就有8-9%左右的回报率,并且还有未来的资本增值。现在低利率会保持一个长时间,对我们这样项目操作非常有利。


不要忘记,所有商业物业的租金每年都会有固定增长,一般在3%-4%左右,而这个增长,将会直接反映在物业的价值中。


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我们买的是面积很大的地,1-2年不涨有可能,几年下来一定会有资本增值。假如我们再有机会装修提升、分地或Rezone,10%以上不会难的。


【问】你怎样看商业地产的风险,为什么只跟银行借50%呢?


答:商业地产的风险管理要比住宅地产好得多。因为它的租约比住宅的严格很多,业主会要求租客一签就签5年,要交一大笔保证金,还要Director的个人担保等等。正常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这个世界总会有你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金融风暴,比如新冠病毒疫情。这样的事件不常见,但是在基金运作的5、6年周期里,是有可能发生的。一旦发生,会造成租金损失、物业贬值,物业价值大跌超过20%也是可能的。这个时候,要维持80%的借贷率,银行就会要求你补充资本。


但大跌也只会是1-2年时间,只要我们留出一个资本的缓冲区,就能跨过危险期。所以银行的低利率虽然要利用,但不是借得越多越好,我认为贷45%-50%才是合理的。


说到借贷比率的高低,这里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买住宅之所以能借到80%,甚至90%,并不是房子能够支持你这样借,而是你要把自己所有的其他收入都搭进去,再加上所有的消费支出要被查个遍,银行才借在商业地产,我们不做这样的事情。


【问】一般人买房,是要10万、20万、30万…这样把钱存够了才能买,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存在银行,这起始的10万、20万就一定跑输大市,是不是应该先放在你的基金,让它保持增值呢?


答:如果为了存钱买房,放在我们5年的基金可能在时间上配合不上,就好像你存银行也可能只存半年或一年的定期。因为,遇到了好房子,是要马上出手、不能等的。所以,我会建议大家先买好一个房子,如果还有钱分散投资,才考虑股票或基金。


但是,我们也会有快进快出的项目,也做过回报很不错,只用了一年就达到预定目标的基金。另外,我们也会做一些基于房地产的,6个月、一年那种短期债务基金。做这种基金我们有全套的牌照,要经过一样的全套严密分析,而且我们一定做第一抵押,这样的项目银行也同样参与50%,就是说,我们的基金客户,也同样能借银行的力。


其实,以房地产为核心的投资,不一定要买、买、买,自己做股权方,债务投资也很普遍。这也是黑石集团这样的好手常玩的游戏。


不管做什么形式的投资,我们唯一要看的,就是回报与风险的比例。但这个比例没有固定的最佳数值,它是相对的。所以,我们要把市场中所有的deal都看过,才能作出比较。这就是上篇所说,我们会放过99.5%机会的主要原因。



【总 结



这一课,Alan主要还是跟大家讲解商业地产的原理。我们看明白了高手的玩法,也知道了如何控制风险,把买房视为“赶上车去追运气,买得越多越好”的同学,值得反思一下。下一课,准备跟大家介绍一些具体的操作,这包括如何看懂一些专有名词,如何读懂商业投资说明书等等。 

与上篇一样,我们也布置一个不用交的作业:在《澳房后花园》我们放了Avari最近一期基金Thomastown, Altona North的投资说明书供下载。大家看一下Thomastown, Altona North的回报应该如何计算,五年的正常总回报是多少?(注: 本课程非广告,No17基金募集已结束。


《澳房后花园》是专门分享房地产精品课资料的园地,也有我平常看到的房地产报告、和好用的工具。上周文章发出后,已有280多人加入。我欢迎更多朋友光临。

商业地产系列文章:
《精品课一:高手说透了,买房的智慧在这里

精品课介绍:避疫情,宅家里,不如就学懂这个财技

盘点:2019澳洲房地产最抢手的物业

为什么悉尼的办公楼如此抢手?


文章不收打赏,好看就点“在看”


    

作者:James Tong

有数据、有深度、有温度的房地产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房市消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