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都流行骗中国游客?

2019年05月27日 微澳洲





全世界都流行坑中国游客?



· 华人瞰世界精选推荐 ·


来源:煮酒君谈史

微信号 :zhujiu18




在越南被骗,在泰国被骗……


世界那么大,还能让人好好去看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出门看世界,对如今不差钱的国人来说,不仅是种诱惑,更是种时尚。



可让不少出国旅游的人感到不爽的是,漂洋过海去旅游,本想兴高采烈地玩一圈,却常常败兴在购物被坑出国际范儿的遭遇。


在国内旅游购物被套路就够让人闹心的,出国旅游还被当冤大头,这就不仅仅是让人恼火的问题了。


更尴尬的是,在中国人的热门旅游目的国,坑中国游客的,往往都是“自己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01
全世界都流行坑中国游客?


最近,一篇关于越南旅游购物点专坑中国人的报道,让曾经出国旅游购物被骗的国人,心灵再次遭受十万点暴击。


文章中说,在国人常去的越南旅游城市芽庄,有一些针对中国游客的旅游购物店,将国内生产的乳胶产品次品、玻璃制成的假玉石,高价出售给中国游客。


芽庄针对中国游客的旅游购物店,多开在偏僻的郊外或者厂房,这门生意的暴利,可能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这些只接待中国游客的购物店,一个店平均每天能接到10辆大巴车的游客,一车游客消费多的能达到十多万元人民币。一位从事旅游业的华人爆料说,自己的朋友投了300万参与购物店,一年赚了差不多3亿元。


而这些购物店在每一批旅游团到来之前,都会先和旅行社打听游客来自哪里,经济条件如何。


想想那场景是不是觉得很可怕?也许你还在飞机上憧憬着异国风情,那边已经磨利了刀子,只等着待宰肥羊的到来。



针对中国人的购物店经营者,专门教导游如何带游客购物,而这并不是个例。


在中国游客常去的越南热门城市,比如芽庄、岘港、河内、胡志明,这种专门骗中国游客的购物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它们和旅行社勾结,一家一个地盘,挖好了坑,专门等着从国内源源不断而来的游客。


这次媒体曝出的芽庄,只是因为最近几年成了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新热门,而被人们更多关注。


在之前受国内游客热捧的泰国、日韩,更远的甚至欧洲国家,类似这种专坑中国人的购物店,早就已经存在。网上各种论坛、贴吧里,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大量国内游客上当受骗的例子。


在网上搜索,中国人旅游的热门国家的购物陷阱,有一百一十万条信息。


这样一条条看不到的灰色链条,从国内延伸到国外,让人“身未动已入坑”。


哪儿的中国游客多,哪儿的这种购物店就多,只不过是卖的“当地特产”品种不同罢了。这架势,真让人感觉有点全世界奸商联合起来坑中国游客的味道。


02
这些坑,你我都曾见识过。


其实,这些坑人坑出国际范儿的购物陷阱并不新鲜,模式也可以说是“内销转出口”,还是许多年前国内流行的那些套路。


早在十几年前,央视记者就曝光过越南游的“消费陷阱”。


导游跟当地店主串通,提前告诉店家游客的身份信息,店主再冒充游客的“老乡”套近乎,卖给游客玻璃仿造的宝石。


而这些“老乡”店主嘴里价格不菲的宝石、钻戒,在市面上只卖十块钱。导游的收入,大头都在这些回扣上,这是个公开的“秘密”。


专门针对游客的珠宝玉器购物店


2004年,我当时供职的公司开年会,到新马泰三国旅游,我们这个7、8辆大巴组成的大团,得到了当地旅行社的盛情接待。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数多,而且最关键的是,有强烈购物欲和购买能力的女性占了绝大多数。


甚至每到一地,还没说参观景点,先问当地导游哪儿能买东西。这让从国内跟着我们,负责全陪的导游小姑娘简直要乐疯了。


媒体曝出的国内旅游购物给导游的回扣比例


在泰国曼谷,按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大队人马专门去参观一家鳄鱼养殖场。


地陪导游说,这里的老板是个老华侨,讲着他当年如何艰辛开创事业的故事,当然最后一定是产品展厅。


最小件的皮带、皮夹,也都在人民币1000元往上,可感念着老华侨异国奋斗的励志经历,再加上“原产地”不会买到假皮货的信任感,不少人还是纷纷买单。


泰国鳄鱼表演的“景点”,最终的目的就是向游客销售鳄鱼制品


还有在毒蛇研究中心现场看人工取蛇毒,然后就是展厅里卖的各种各样的蛇药。


当地导游跟大家说,这些蛇药能治风湿、解毒什么的,因为气候和泰国这里差不多,所以香港、台湾这些地方的游客最喜欢买这些。


看着纷纷出手的游客,导游小姑娘小声跟我说,“别买这些东西,是骗人的”。


据说策划蛇药的最早是台湾商人,以前专门针对台湾、香港和日本的游客,后来内地人去泰国旅游的人数暴涨,这些蛇药就主要针对国内的游客销售。


当然,去过西安的朋友,想必在游览兵马俑、华清池的时候,导游都会让你买跟和氏璧渊源同出的“蓝田玉”;


去过拉萨的朋友,在八廓街卖旅游纪念品的摊子旁,常会看到有人从身上取下佩戴的“老物件”,信誓旦旦地讲个传奇故事,其实那玩意儿,不过是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过去的藏式饰品而已。



03
“老乡”见老乡,钱包掏光光?


上面那些场景,想必每个曾经跟着旅行团出去旅游过的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这些套路,在国内被玩了几十年,早就顺理成章的成了行业潜规则。


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从西藏旅游回来,跟我讲了她在当地一家制作藏香的厂子里遭遇“高人点化”的经历。


朋友刚跟我讲了开头,我就问她:“是不是这个厂子的院子里,有个小屋,供奉着佛像,你进去的时候,有个看着像是‘出家人’模样的人,招手让你过去,你还没说话,那人说出你从哪里来,接着告诉你最近可能会有不好的事情,然后说跟你有缘,让你买来香火供奉一下,再送你个护身符之类的,接着暗示需要布施才能灵验……”


朋友惊诧我能如此身临其境地还原当时的场景,随后就明白了,她问我是不是上当了?那还用说嘛!十几年前这一幕我就亲眼见过。



在被媒体曝光的芽庄中文购物店,背后的老板大多数是越南华侨。


他们租用当地人的营业牌照,躲避当地政府的检查,雇佣会讲中文的华人或当地人,一口一个“老乡”,把这些产自中国的假货次品,或者高过市场价格许多的特产,卖给中国游客,而他们在国内合伙人的分成,则会通过地下钱庄源源不断地流入。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和购物店紧密合作的国内旅行社。购物店的幕后老板、那些和你长相无异,说着同样语言的“老乡”导购。


他们做的事,和这几十年在国内旅游景点购物店所做的一切,没有区别。唯一不同的,只是他们把主场从国内的景点,搬到了国外而已。


你因为在异国见到“老乡”而倍感亲切,信任满满地掏出荷包;可在对方眼里,你只是另一个傻头傻脑、任其宰割的羔羊罢了。


04
为啥中国人那么容易上当?


你看,“老乡”骗老乡,都骗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难道是因为中国人特别容易上当?


其实,这些套路以前根本不是针对国人设计的。在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旅游景点的购物店,是专门针对老外的。


跟世界隔绝了几十年,中国的工艺品、艺术品和土特产,当然是哪哪都能吸引老外的目光,于是,这些地方也成了当时“出口创汇”的重要场所。


目送花大价钱还跟捡到漏的老外,营业员翻个白眼来句“傻老外”,真不是影视剧里瞎编的情节。



慢慢的,国人有钱了,出门旅游成了件时髦的事。


可咱们跟老外想法不一样,做个背包客自己出去多麻烦啊,计划路线、怎么坐车、吃什么住哪样样都得操心,不如跟着旅行团,看更多加微信:wxidxfang  到了景点下车拍照,买点当地“特产”回来送亲友,这些都能跟别人证明,自己曾经去旅游过,足够了。


当然,凡事讲求高“性价比”的国人,一定是要最低价逛最多的地方。


这逼得旅行社不得不弄什么低价团,甚至零团费的产品。那收入呢?只好在购物上开动脑筋了。这让那些“聪明”的无良商人,有大把的机会,挖出一个又一个坑,只等着人跳进来。


所以,当你看着路边广告牌上“5天4夜1999直飞芽庄”心动不已的时候,你就离被坑不远了。




05
用自立自由的心态,让骗子无机可乘


可是,难道真的绕不过旅行中这些购物的陷阱?


为了防止上当受骗,各种支招也不少。


比如,网上各种媒体和文章都在教人们“购物的时候要认清标签上的产地、看到全是中国人的购物场所要小心……”


可是,这些都是被动的防骗技巧。想要更简单、彻底地告别被骗,就得做到——彻底扔掉自己深深依赖的保姆式的旅行团思维。


因为对旅游目的地的路线、饮食、景区等不熟悉也懒得去了解,特别是出国旅行,许多国人很自然地第一选择就是跟团。


不过,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APP和服务机构,能帮人们搞定各种旅行事项,我们对于传统意义的旅行社,依赖性越来越弱。


为什么不去尝试着,用更加自立的心态和自由的形式,去完成那本来就应该属于个人的旅行体验?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与矛盾”。


用些许精力的投入,去规划追求幸福的路线,而不是时时处处都指望别人带领着转来转去,那么那些专门为骗游客的旅游购物店,怎会有机会跟着你?


当你在芽庄一家没有游客身影,坐满当地人的街边咖啡馆,喝着5块钱一杯的咖啡。


与此同时,在那些专门骗人的购物店里,正在上演着骗人的把戏。这个时候,你是否会感觉,拥有自立自由的心态,除了能让你远离令人恼火的骗局之外,还能看到更多真实的风景?


用你对旅行自由的态度,让骗人的旅游购物店无机可乘!





-End-





澳洲留学移民一键搞定



3种方法和精品公众号“微澳洲”做朋友:

①点击右上角-->公众号-->关注

②添加ID: weaustralia

③搜索公众号:微澳洲


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