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之路
作者:全能战士,“新东方澳大利亚名校之路”特约作者,2003级墨尔本大学工程系学士、2014级北大MBA
2003年,他飞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攻读工程系学士学位,在澳洲学习期间的种种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现在,他是一名新晋80后奶爸,作为一位留学生,对于孩子未来的教育之路,他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回忆起18年前,自己的留学之路即将开启,心里充满的是兴奋和期待。我知道那种心情只是一个懵懂少年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罢了,然而我相信父母做出这个决定最核心的考量是“教育”,对于80后那个年代而言,留学与好的教育之间的联系似乎不存在任何质疑的空间,但对于这一点,我至今也仍未与父母讨论太多。
时光飞逝,今已为人父,倍感庆幸的是,如果日后自己的孩子再次走上留学之路,我这位80后留学生父亲至少可以与他分享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留学时间
无可否认,留学“年幼化”近年来逐步形成一个趋势,而普遍来说孩子留学有三个典型的时间点:
1.高中生(初中毕业或高中期间)
2.本科生(高考后或刚上本科)
3.研究生(本科后)
第1种的优势在于,孩子在思维、文化和生活习惯尚未固化的时候能尽早适应当地人文环境,并在一定程度融入国外同学的圈子,对英语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个人觉得英语的水平还是更多在于自身的语言天赋和后天积极的学习与交流使用)。不过留学太早必然会“稀释”对中国文化的真实了解和理解,因此我的想法是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日后长居国外,这个时间节点可能比较合适。
我留学澳洲的时候19岁,属于第2种情况。因为国内高中与国外大学本科衔接的问题,我到澳洲后先读了一年预科,然后才正式开始本科的学习。对于初来乍到的留学生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在面对繁重的本科学习下还需要恶补自己在英文上的读、写、说,因为这些都是留学本科中必需的技能。不过个人认为留学本科算是一个性价比不错的教育选择,国外普遍更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基本决定了一个毕业生的基本水平),因此孩子能够在留学本科的过程中学到更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对日后在学术上的深造或者进入社会就业都有很大帮助。
第3种情况在我国比较常见。因为留学时的年龄比较大,相较于前者会更难适应海外生活。个人建议如果选择研究生期间留学,那留学前对自己日后的定位就需要更加清晰,对学校的挑选也变得异常重要。要么选个好的大学好的program,用自己的勤奋和天赋赢得学术和专业上的优势;要么选个合适的学科,采用“短平快”的方式体验一把留学生活,并尽早安排回国后的发展方向,既不影响文化融合,又不影响感情和家庭生活。
选大学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仅针对留学的,在哪里选一所好的大学,适合自己的大学都异常重要。
以澳洲为例,有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其中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这两所大学有点类似于国内的“清华北大”一样是全能型的大学,而且在学术水平和毕业就业率上都有很好的平衡。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地理上也分别在两大城市的市中心,与其他公共资源例如图书馆、交通、医院、商区都很靠近,不过相应的入学条件也比较高。
其他比较出名的还有新南威尔士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在首都堪培拉,比较安静….)、昆士兰大学、蒙纳士大学、阿德雷德大学和珀斯大学。后两所大学因为所处城市不算热闹,所以留学生队伍相对来说会稍微小一些。
校园生活
拿我澳洲留学的经历来说,我到了大二的时候才深刻的意识到社会到底看重学生什么。
有别于国内的传统模式,澳洲的雇主们除了一些特殊的岗位外,大部分的工作机会都希望留给一个不只是会学习而是会思考、会生活、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因此他们在评估毕业生简历的时候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关注他们的社团经历、打工和实习经历、社会义工体验,以及其他在体育、艺术等领域上的经验和成果。而这部分恰恰是留学生比较缺乏的。因此,在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就订下了两个计划:
1. 在大三假期找到好的实习,不为了钱(钱也挺重要的!),更多为了积累在“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下的生存能力;
2. 积极参与院校的社团活动,目标是担任重要的管理角色,锻炼自己的领导力和协作能力。
从效果来看我的计划还是比较不错的。我成功应聘到美国铝业的假期实习机会,虽说不算什么香饽饽,但好歹也是世界500强。
我还记得当时雇主跟我说了两个事情:第一个是为什么选我的原因(别太较真,我知道核心原因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他说因为他们选的是实习生,经验和能力或许压根不是他们要的,他们要的是学习的热情和愿意学习的态度。我相信这也是所有家长在教育上希望能够带给孩子的东西。另一个是回答对于我没有英文名的看法,他的回答很简单:他们更看重真实的我,而用自己真实名字的孩子应该是真实的。所以家长们别太较真给孩子找英文名,教会孩子如何be yourself更重要。
在社团上的成功可谓是我大学生涯的亮点之一,也是我鼓励所有的留学生为之努力的原因。当时我们学院正要竞选学生会执行委员会,我看重的是其中的“财长”一职,也就是管理社团财务。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竞选学生会主席,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不适合,学生会主席对英语交流、本地资源熟悉程度要求更高,更适合本地人担任。所以选竞选角色和选大学、选工作一样,都需要看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
后来我参加了公开的竞选,有竞选演讲和投票,感觉还像模像样的。我获得了不少掌声和选票也竞逐成功,成为学院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学生会执行委员会成员的海外留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英语的重要性,我一直坚信好的英语不是为了迎合“老外”而是用另一种语言更好的表达自己。试想一下,如果我在竞选台上踉踉跄跄的吐着晦涩难懂的英文,台下的学生(大部分为本地学生)会信任我为他们做学生会工作吗?
另外,我们需要站上台的勇气。我可以负责任地给大家说:当企业的HR看到留学生的简历后,他们第一时间质疑的就是他/她的英文沟通能力是不是 “书呆子”模样(没办法,历史让老外总有对我们的一种偏见)。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证明我们很好,而要证明这些都需要我们有真实的阅历来印证。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80后留学生家长,孩子留学的规划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不论什么时候留学,在国内学习的时候都尽可能给自己打下一个好的英文基础。对于已经计划好留学的家长,孩子的数理化固然重要,但是培养他们积极、开朗的性格对留学成功至关重要。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好好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做到“中西并用”,我相信这对拓宽他们的眼界和未来跨国工作的竞争力都受益匪浅。
2、尽可能从公开场合挑选“众望所归”的高校,名校自然有成为名校的原因。另外,我个人觉得大学教育在于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是在工作中成长的。所以在关注学校的时候还需要关注其城市、地理和文化底蕴。个人不建议太偏僻的学校。
3、杜绝学习成绩“唯一论”,从小培养孩子明白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要鼓励孩子多去工作,多去“被剥削”,让孩子从蜜罐中走出来,熟悉这个社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另外,多关注孩子的性格发展,着重培养“开朗”和“勇敢”这两个性格特点,这里说的“开朗”不是“糊涂是福”,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让孩子有一个更豁达的心。怎么做到呢?个人感觉总结的说就是三多,“多看、多听、多体验”,从周末出去游玩到平时上学我们都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而“勇敢”也更不是说“勇猛向前”而是不要惧怕失败,勇于表达自己,勇于担当。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多去参加学校的活动,多去参与团队活动,这些都是有助于孩子去变得更勇敢的途径。
孩子需要学习,父母更需要学习,如何去规划孩子的留学之路既需要孩子的配合,更需要父母的思考,大家共勉吧!
本文由新东方中小学全科教育提供,特此鸣谢!
留学澳大利亚
欢迎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