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腦癱患兒發生率約占新生兒千分之六左右。小兒腦癱是指由於出生前因胚胎發育異常,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糖尿病、放射線、妊娠感染風疹、帶狀皰疹等, 出生時因早產兒、過期產、羊水早破、臍帶繞頸、胎盤早剝、胎糞吸入等致窒息缺氧及出生後因高熱驚厥、低體重、呼吸窘迫綜合征、吸入性肺炎、頭部外傷及抗生素應用不當等因素、中醫認為是由於稟賦不足、餵養失調、病後失養、外感熱毒、氣血兩虛、肝腎不足、氣滯血瘀、痰阻經絡所致。
其中:腦缺氧與出血較重要、可導致患兒運動神經或語言中樞受損,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聽覺與視覺障礙及學習困難等。症狀開始于嬰幼兒時期,主要表現為雙側癱、偏癱、四肢癱等,常伴有手足不自主蠕動、舞蹈樣動作、肌痙攣等。出生後出現抬頭和坐立困難時被發現。肢體少動作,下肢尤為明顯。
腦癱在臨床上可以分為以下四型:
1.痙攣型:最常見,占70%,病變在大腦皮層運動區和錐體束,特點是肌張力增強、兩上肢內收、內旋,肘、腕、指間關節屈曲,兩下肢伸直,扶立時足尖著地,兩腿內收呈剪刀狀。部分患兒早期為肌張力低下性四肢癱瘓,是痙攣型的前驅表現。
2.錐體外系型:病變累及基底結,表現為不自主、無規則和無目的的運動,睡眠時消失,嬰幼兒時肌張力較低,兒童時期表現為手足徐動、舞蹈樣動作、扭轉痙攣、肌肉震顫或強直、多為嬰兒黃疸的後遺症。
3.共濟失調型:病變在小腦及其通路上。自幼出現非進行性共濟失調及意向性震顫、肌張力低下、輪替運動失常、指鼻及指指試驗陽性。此型預後較好。
4.混合型:以上任兩型或三型混合存在,提示病變部位廣泛,常見1和2混合型。
我在數十年的臨床治療中,從數以百計的病例中總結出:以頭針為主醒腦開竅;通督脈促進氣血運行(注:風府、啞門、風池穴有危險,無經驗醫生要慎重);取手足三陽以補氣血;針足三陰滋補肝腎,根據不同證型辯證施治的針法,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2009年6月,一名叫亮亮的腦癱患兒媽媽慕名找到我, 小亮亮堅持一周來6次,不論刮風下雨從不間斷。針灸一個月,小亮亮扶物可以站立了,針灸三個月後, 小亮亮可以牽媽媽的手走路,半年後, 小亮亮可以自己小跑了!他媽媽高興,我也很高興,我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目前,針灸也是治療腦癱的最佳選擇,療效與病情輕重有關,一般單側癱瘓比雙側易,產傷比先天發育不足、黃疸後遺症易。
家長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早期治療很重要,應在2歲以前,肢體無畸形改變時及早治療。
二、堅持治療:多數療程要3個月以上方能見效。
三、應與康復療法配合,進行合理的教育和功能訓練、語言、勞動技能訓練等,以促進智力發展,預防肌肉萎縮,盡力改善患兒全身狀況,治療小兒腦癱家長要有信心,醫生要有耐心,共同努力使他(她)們早日實現生活自理,成為社會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