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这就是澳大利亚的垃圾分类

2019年07月12日 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最近国内的笑点被垃圾分类承包了,继“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之后,“你是什么垃圾”成了正经调侃,我们虽然身在澳洲也经常被那些段子逗乐,什么大妈买了二斤核桃放坏了,想扔到垃圾桶,被志愿者劝返要进行干湿分离,结果大妈砸了两小时才把核桃皮和仁分开......似乎一项政策出台后,总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我觉得,如果其结果是给老百姓带来麻烦,那么政策的制定者得好好琢磨了,到底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哪些环节要进行优化,千万别把好事办砸。


好,言归正传,既然在澳洲,那就说说这边的垃圾分类吧。您别见笑,这边的垃圾分类真的有点儿土。



每家三个垃圾桶,每周定点儿来收


说垃圾分类前,得先介绍下澳洲的房屋类型,主要有独栋带前后院的house,联排的townhouse,几个房子在一个院子里的unit,以及单元公寓房apartment,不管什么类型的房子,垃圾桶都是各倒各的,不像国内的小区都倒进统一的垃圾箱里。


塔斯马尼亚州以house和townhouse为主,每家一般有三个垃圾桶:深绿色盖子的不可回收垃圾桶(rubbish,120升),黄色盖子的可回收垃圾桶(recycling,240升)以及浅绿色盖子的植物垃圾桶(green waste240升)。

△一家三个垃圾桶齐齐整整。



植物垃圾桶有使用范围,占地400平米~4000平米的房子,环卫公司才去收。但塔州首府霍巴特市中心、公寓楼的植物垃圾不在收集区域,一般而言住在这两个地方也不会产生大量的树枝、树叶和草坪废草。


可回收垃圾桶和植物垃圾桶盖上标注了可以投放的物品,剩下的垃圾就扔到废品桶里即可,这就是土澳的简单逻辑。


环卫公司去每条街道收垃圾的时间是不同的,每周一次,如果错过了时间,那就只能让臭味留在自己家了。我们租到房子后就向中介问了垃圾回收时间,中介也不清楚,又打电话问了房东才知道。


我们现在是每周三早上5点半前要把垃圾桶放到家门口路边,这儿的居民基本周二傍晚就把垃圾桶推出来了。这么积极其实也不好,塔州经常刮大风,7、8级风都不算事。有次风雨交加风还刮得实在大,那些提前把垃圾桶推出去的可受了罪,垃圾桶被吹到马路上七歪八倒,还有的被吹得老远,老外们吭哧吭哧拽着垃圾桶赶紧往家跑。


要知道,损坏或丢失垃圾桶让环卫公司补一个,可得花90刀。要是再遇到这种天气怎么办?我在推特上找到了答案,官方答复说,等风停了再推出来吧,因为那么大的风环卫公司也不会去收垃圾的。


不可回收垃圾桶每周都收,剩下的两个垃圾桶是隔周收。比如这周是深绿+黄,下周就是深绿+浅绿


澳洲的政府部门是按财年(今年7月至明年6月)运转的,垃圾回收时间也跟着财年调整,6月初,我们的信箱就收到了市政府发的一份冬季信息(city news/winter 2019),上面公布了从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的垃圾回收时间表,居民可登录市政府的官网查询自己街道的具体时间。


我按图索骥上网一看还真方便,有各个垃圾桶投放物品的详细介绍,输入门牌号码还能知道自家垃圾桶的回收时间。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可回收垃圾桶的网页专门有中文说明,最后一句话是:今日您的垃圾桶未被回收是因为桶内装有不可回收的。也许......大家自己想原因吧。


值得一提的是,澳洲的垃圾回收车是全自动操作,一个司机不用下车大概5秒钟就能装卸一个,当然不同的车拉不同的垃圾。


垃圾是否被清运很容易辨别,只要盖开着就说明已经被腾空了。有几次我听到垃圾车来了就拿手机出去想拍个小视频,实在太快了,到门口那车已经开到几十米之外了。


包装袋上印是否可回收,不把麻烦留给居民


我们在澳洲超市买的东西,发现本土商品的包装袋上都印着是否可回收的标志,而绝大多数进口商品则无此标识,比如我们经常买的中国火锅面和韩国方便面。 


我们为了方便区分垃圾,家里也备了两个小垃圾桶,一个扔厨余垃圾和废品,一个放可回收的。有的肉食品包装盒专门标注,盒是可回收的,但膜不可回收,这时就需要分别投放。


柯南现在每次扔垃圾,都先找包装袋上的可回收标志,如果没找到就可以直接扔到废品桶里。看,这多简单。

△这是柯南学校的垃圾分类角,也会教孩子怎么扔垃圾。


我没有查阅是否澳洲相关法律规定必须印此标识,但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要为难终端消费者,让他们记哪些商品的包装或其本身该投放到哪个垃圾箱,把可能遇到的麻烦前置,让商家提前印好。如果没有可回收的标志,统统扔到不可回收即可。


这点儿可能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因为我们有很多非规模化生产的商品没有统一包装,超市也不是大家唯一购物的场所。但让商家印上个标识,并不难,就看出发点是否为老百姓着想了。


澳洲的垃圾清运按吨计费,不可回收垃圾120刀/吨,可回收垃圾40刀/吨,植物垃圾75刀/吨,如果120升的桶不够用,要升级成240升,则收费155刀。都够贵的,所以想省钱就少扔垃圾、别弄丢桶


澳洲马路上的垃圾桶基本也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有些特定公共区域的划分更细。


我们去霍巴特水上中心游泳,看到告示牌上贴着通知,他们的新废物处理系统已投入运作,并添置了一个专门的垃圾桶。据说这种新系统可使废物循环再造率由现时的40%提高至70%。

△游泳馆官网上也有提醒。


后来在游泳馆餐饮区确实发现了这个新垃圾桶,餐厅大部分食品的外包装已经变成了可降解的,包括咖啡杯、咖啡杯盖、吸管、餐具、装薯条的盒子、面条盒、三明治盒、酸奶桶、餐巾等等。


到“垃圾”里淘宝,没想象中那么难为情


澳洲人喜欢买二手商品,这边有不少“古董”(二手)家具店,还有专门卖旧商品的市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垃圾分类”的形式。我朋友的老爸从国内过来探亲,对此现象十分不解,“都买二手的,谁买一手的啊?”


国内现在小孩儿的用品大家还能接受“代代流传”,比如柯南小时候的很多玩具、衣服都是朋友家孩子用过的,柯南用过的推车、玩具也传给了其他朋友的孩子。但大人的衣服、旧家具等就尴尬了,基本没人收、没人要。我们在北京搬家时清理出很多衣服,想送给保洁大姐,人家还说不要,您直接拎到垃圾桶吧。


在澳洲,如果家中有留之无用弃之浪费的东西怎么办?比如过时的电子产品、不想再翻看的书籍、外形有破损的玩具、尺码不合适的衣服、想淘汰的家具电器等等,一种是可以到社区的回收中心,分门别类投到各个回收桶里。分辨起来也不难,按图索骥就可以。


如果东西保存比较完好的,也可以找地方捐赠,一般每个社区都有。我家附近的All Saint教堂就回收旧物,回收完的物品他们会先集中消毒,然后重新包装再卖,收益中大部分都会捐给指定的协会或组织,用于救助灾区。


这是个淘宝的好地方,我在这家教堂的商店买过一套咖啡杯,20澳币,品相完好。还买过一本书,3澳币,全当学英语的教材了。

△20澳币的coffee set。


手工毛衣、银质餐具、首饰书籍、玩具贺卡啥都有,价格非常nice,像下图这套野餐餐具还不到20澳币。当然也有新的东西,比如手工制作的各种果酱。

△这个沙发太有感觉了,20澳币,冯同学嫌椅子边上有破洞,我觉得那才是点睛之笔!像不像猪爸爸在慈善拍卖会上买的那个?


这座教堂每月最后一个周六是市集开放日,除了食品摊位,大部分卖的也是二手货。我给柯南买的这个玩具只要2澳币,拼图基本上1~3澳币就能拿下。其实著名的萨拉曼卡市集上也有不少二手商品,很有淘宝的乐趣。


除了这种小型的“回收站”,我们有一次开车走错路,在家附近还无意中还发现了一家叫Resource Work Cooperative的地方,直译过来就是资源合作社。这是一个成立于1993年的非营利性组织,这里的标语写着“为您的下一个艺术项目提供材料,免费提取可重复使用的商品”。


这里免费接收居民送来的旧物,工作人员进行分拣后放在货架上出售。我们去的时候发现不少人都在里面挑挑拣拣,这里有锅碗瓢盆、衣服鞋帽、旧家具电器等各种生活用品,连相机镜头都能买到。


再看外面还有卖钢琴的,只要200澳币。PS:便宜是便宜,就是调音得花点功夫。


也有人吐槽,明明是不要钱回收来的东西,你们还卖这么贵!他们自己的解释是收入80%用于雇佣费用(35名员工工资),剩下的用于保险、租金、卡车及叉车保养、做展览、电费、慈善机构捐赠。


他们不光卖东西,还能帮居民拆房子,到家门口收废品、提供城市救助服务、赞助学校的“艺术课程”,甚至每年还有一场“垃圾艺术”。


好了,这就是我所接触到的澳大利亚垃圾分类,没有高大上的口号,没有详细到“骨肉分离”的分类办法,也没有用人脸识别技术,更没有志愿者监督,是不是挺土的?但就是这种简单易行的土办法,保证了城市环卫体系的有机运转。

△这是垃圾做的工艺品,有点酷哦。


垃圾处理是各国乃至全人类都得正视的尖锐课题,都说日本的垃圾分类细到“变态”,但那种办法适合日本人,澳大利亚的分类简单易行,适合土澳。国内的垃圾分类不管学谁,难度都很大,毕竟我们那么多人口,很多卫生习惯还有待改进;毕竟我们已经不进口“洋垃圾”了,别再让自己的垃圾把自己人害了。


彦之有理

旅行|阅读|牢骚



往期

精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