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代大魔王”到剑桥女博士, 离开赛场的邓亚萍, 去哪儿了?

2021年03月08日 微澳洲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

ID:zzdshg


 


大家还记得邓亚萍吗?一位中国乒乓球史上的传奇女将。

 

在当年那届被称为奥运成功典范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有人下过这样一句断言:中国队有两枚金牌是稳的,一枚是高敏的跳水,另一枚则是邓亚萍的乒乓球!

 

这话真的是一点不夸张,全盛时期的邓亚萍,在世界乒坛曾经连续八年霸榜第一的位置,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那个小个子的运动员,球技却让无数人难以望其项背。



但在1997年,邓亚萍再次在世乒赛上获得三项冠军后,却突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退休。

 

大家以为她退休之后过的就是平淡无奇的生活,没有人想过,她竟然跑去重新读书,然后就从只会认26个字母的清华最差学生,一直读到了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

 

她去偏远山区扶贫,贵州丹寨的蜡染,在她的倾力推广下,终于走入了世界的眼中;

 

她成立了体育产业基金,改变了许多人对电子竞技的看法,消除了他们对竞技体育的误解…

 

人们以为冠军就是她的终点,殊不知,这只是她探索世界的起点。

 

一般人不能理解,明明已经在某个领域走到了巅峰,为什么还要放下一切从头来过?

 

起初我也不太能理解,直到前两天,我看到了她的一段演讲。



“其实你能不能往下走取决于你有没有独门绝技,而我的独门绝技就是干!干活!再干活!你不干怎么活?

靠那股劲儿你越干就会越清晰你的未来,未来便会有希望,这是在我14年的运动生涯里,不断的重塑自己、挑战自己、打破自己的唯一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发达的网络时代,让很多人都能了解更多的信息,但在某些事情上,我们依然习惯按照自己的固有思维去评判。

习惯了走某一条路,就不敢也不愿再跳出那个舒适圈,对于外面的世界,我们固执地不愿去探索。
 
可能许多人都和曾经的我有着一样的想法,能安稳守住一个地方就够了,后来我才明白,这种思维其实是非常局限的。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固步自封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你得全力奔跑,才能追赶世界的脚步。
 
这个时代的变化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快,昨天还在流行的,可能今天就淘汰了,谁也不知道明天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

你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不断丰富自己的储备,才能在面对新挑战的时候,游刃有余。
 
邓亚萍就是如此,即使已经拥有了满身的荣誉,她仍然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她从乒坛走下来后就此止步,那么大众在提起她的时候,只会记得她曾是一名优秀的乒乓运动员。

但现在,她的头衔多得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而她所看过的世界,更是寻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彩。
 
她从没有告诉过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而是不停在前进,不停在探索。
 
即使我们生来就是最平凡不过的人,也一样可以去探索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活法。

平凡的人也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同样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你看见过更大的世界,才能掌握人生更多的主动权。


去年四月的时候,有个前同事曾经让我帮她找一份工作。
 
她之前是在一个传统媒体做编辑,负责的主要部分就是排版校对,基本不怎么需要做其他事情,平时的时间也很清闲。

疫情爆发之后,她所在媒体暂停了发行刊物,她也被迫待在家里休息了小半年。
 
等情况好转一些之后,单位通知了裁员,她就在第一批被裁的名单里。
 
我最初帮她物色岗位的时候,基本都是和她自身工作接轨的,但稍微有一些不同的工作。

譬如时尚媒体的编辑,某些大公司的媒体编辑,还有纸媒的线上编辑,都和她经历大致相符。
 
但她去了之后,却无一例外地都被拒绝了。
 
对方给出的原因还出奇得一致,她不熟悉如今的媒体了。
 
在原先的岗位,她只要拿着上面发的稿子核对一下错别字,然后排版印刷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内容,也不需要考虑其他,她的工作简单且单一,她只是那个公司里一颗随时可被取代的螺丝钉。
 
但如今螺丝钉骤然被卸了下来,她再想跳出去,却发现放在哪儿都不合适了,因为她已经完全被打磨固化了。


世界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还变得非常快。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而那些始终在向前走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又是什么样的?
 
之前看到过一位在丽江经营民宿的老板,在面对新冠疫情时,他的民宿跟其他酒店一样,完全没有客人。
 
但过了很久之后,再询问他目前经营状况的的时候,我却意外得知他的民宿竟然比之前经营得还要好。
 
为什么呢?
 
早在疫情来临之前,他就一直在探索新的出路,民宿不是他唯一的生存选项。

丽江是一座氛围很独特的城市,除了文化氛围之外,当地的特产也非常受外地游客欢迎。
 
所以当民宿爆发危机之后,他立刻就找到了新出口,因为大家都没办法出门,他的土特产生意反而做得比民宿还好。
 
有些人习惯了舒适区温水煮青蛙的模式,而有些人却选择积极主动倒逼自己走出舒适区,去看见更大的世界,寻找新的出路。

在别人已经习惯固守原地的时候,这位老板仍然在尝试自己不曾尝试过的领域,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我想起了以前玩过的一个恐怖游戏,恶灵不停追赶人类,被追到的人类会放到绞刑架。

场景内设有房子躲避,但躲避久了气场会暴露给恶灵,然后就会很快被恶灵抓住。
 
唯一的办法就不停奔跑,远离那些舒适的房区。
 
躲在一个舒适的避风港,短时间内固然安全,但时间一长,你也会渐渐失去打破藩篱的能力。

只有不断打破屏障,不断突破舒适区,去学习更优秀的人,学习更优秀的认知和思维,才能走出新的天地,看见更大的世界。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半路出家的文字工作者,并不是科班出身。
 
但我从来不会排斥新的东西,恰恰相反的是,我很喜欢观察别的人故事,研究新的观点。
 
就在前些天,我看了一场演讲,里面很多人的故事,都让我印象深刻。
 
譬如那个叫张起淮的律师,许多人是从一场名人离婚案里知道这个名字的。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张起淮也是个半路出家的律师。

14岁那年,张起淮加入了中国空军,仅仅用了13年,他就成为了全空军最年轻的团参谋长。只要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可他拐了道,去学起了法律,许多人说他是“草根律师”。
 
不是因为他出身草根,而是因为他几乎都是替弱势群体维权,哪怕面对实力雄厚的国企,他也没有退缩过。
 
曾经有个遭遇车祸的小女孩,因为航空公司的原因,耽误了她的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她最后不得不截肢。

张起淮在接到求助之后,也不管双方力量悬殊,直接把海航和嘉峪关机场告上了法庭,帮小女孩拿回了一大笔赔偿。


有人说,张起淮是中国航空法第一律师,真的实至名归。
 
从团参谋长到草根律师,他走的这条路并不简单,几乎是完全调转了一个方向,这其中的突破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军人到律师,航空法到刑法、民法、商法等等,张起淮的边界原来越宽,他眼中的世界,也越来越大。
 
和张起淮一样军人出身的,还有一位叫潘维廉的外国友人。
 
他原本也是美国的一名空军,退役后还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他的亲人朋友也几乎全都生活在美国,不来中国,他的未来是可以想象的平坦安稳。

但他发现了“来自天堂的一封信”,他就觉得,一定要去中国看一看。
 
于是,他卖掉了公司,不远万里跑来了中国。
 
32年过去,这位友人已然成了中国一流学院厦门大学的教授,还成为了“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一个敢于抛下一切成就,跑到另一个国家重头来过的人,真的让我无比敬佩。
 
我们常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却不是谁都能把这句话付诸行动的。

敢于突破界限迈出脚步,本身就是一件极为勇敢的事情。
 
潘维廉说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看过世界,更爱中国。
 
因为见过更大的世界,才会知道突破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
 
譬如从事演艺行业的秦昊,原本在文艺片扎根的他,一样选择走出舒适圈,去拥抱自己的更多种可能;

譬如格力的董事长董明珠,一个杀伐果断的女强人,一样选择接受新方式,走入直播界,为格力寻求另一种突破;


譬如研究“人造太阳” 的钟武律,其实我们已经有了许多供应能源的方式,但这群人依然在不断寻求着突破,寻找更好更持久的能源…
 
以上种种,我都是在观看完[今日头条2021开年演讲]之后,才收获到的经验。

在我看来,看他们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汲取他们的经验和观点,同样是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从不拒绝任何一种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痛苦能够和精神上的痛苦相比,然而精神上的痛苦大多都是由于对自己和这个世界认知不足造成的。
 
当你看见过更大的世界,最后就会明白,所有的问题都有相应的办法解决,痛苦和烦恼自然就迎刃而解。

我们不断地汲取新的知知识,解决遇到的每一个挑战,自然可以泰然自若地面对人生一切困境。
 
这场演讲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获取新信息的途径,我自己就追完了全程,这也是2021年开春的第一场演讲,在我看来,这或许是今年最大的一份开春礼。
 
在过去的一年里,疫情给许多人都带来了恐慌,但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各行各业大牛的真知灼见。

通过他们的引领,去看见更大的世界,给予我们更多的人生启迪。让我们能在这个时代下,走出更远的路。





另:大量读者还有没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