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发现新西兰(ID:Go_Kiwi)
2018年,为了给女儿带孩子,60多岁的北京阿姨“大灰兔”卖房移民到新西兰。不过,和同龄人专心在家带孙子不同,“大灰兔”却是个不那么爱在家全职带娃的姥姥。她自学英语,虽然曾经花半年时间才把26个字母背下来,却顺利考过雅思移民了新西兰,不久前甚至孤身一人跑到英国去上课……因为移民后太孤独,“大灰兔”又发起了一个活动,没想到却治愈了一大批海外华人……01
拔起了中国的“根”
60多岁移民新西兰
“我虽然60多岁了,但内心就14岁。”如果不是面对面,你或许根本猜不出眼前这位活力四射的阿姨,已是60多岁。“大灰兔”的原名叫张立新,而为何取名,她表示是因为不喜欢被外人以年龄论英雄。2018年8月,为了和新西兰的女儿一家团聚,“大灰兔”甚至卖掉了北京的房。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大灰兔”对于家的眷恋,绝不是红墙青瓦,以及胡同口吆喝叫卖糖葫芦串那么简单。所以,就在从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搬出那一刻,“大灰兔”像个孩子般稀里哗啦地哭起来。概念图来源网络
“我这是真的把自己的根切断了呀!”就这样,把自己在中国的“根”连根拔起,“大灰兔”和丈夫彻底把家搬到了新西兰。“大灰兔”从女儿手上接过照顾孩子的重任时,小孙子才1岁多。为了打消女儿的后顾之忧,她坚定地和女儿说:“你放心去工作,华人在海外本来就不自信,你要呆家里就会更不自信。”与孩子们的团聚是快乐的,但很快“大灰兔”却被人在异国他乡强大的孤独感包围了。初来乍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却是新移民都会经历的不适和挑战。
为了“有事情可做”,“大灰兔”干脆吆喝了一群戏剧爱好者,在奥克兰成立了华人剧团——小桔子“一人一故事”剧场。
“一人一故事”剧场对于大部分奥克兰华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可对于“大灰兔”来说,却是疗愈自我的一种艺术形式。2010年,“大灰兔”经历了亲人的离世以及事业上的变故,内心积压了许多情绪。为此,她参加了北京“一人一故事”剧场,不停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心情,通过舞台表演让内心积压的情绪一点点释放出来。图片来自熔言剧社公众号
后来,“大灰兔”成为了北京熔言“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创始人之一,除了内心被疗愈,她也从普通的戏剧爱好者,成为了剧场的核心领导人。
“这十年是自我疗愈的过程,而现在我想让更多人得到疗愈。”
“大灰兔”如今把这个心愿,带到了新西兰。
“大灰兔”给奥克兰的“一人一故事”剧场取名“小桔子”:桔子的英文是Mandarin,也是普通话的意思,让人知道这是一个华人剧团。概念图来源网络
更为重要的是,桔子由许多瓣组成,象征剧场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团体,这里没有上下级,只有一群没大没小的喜爱戏剧的人。
“小桔子”今年年初成立,保持每个月2次排练,陆续有几十位伙伴参与进来,虽然固定社员不到10位,但却进行过2次演出。因为剧团对华人群体的帮助,小桔子还顺利得到了新西兰文化基金Creative New Zealand的支持。
因为根植于新西兰这片土地,“小桔子”在创立之初就十分关注移民在新西兰的困境和冲突。 让“大灰兔”印象最深的一场活动,参与者很多是新西兰的陪读妈妈们,在活动现场,许多原本害羞的妈妈们打开心扉,掏心窝地述说自己的苦闷。
许多妈妈为了陪孩子在新西兰读书,辞掉了国内的工作,但在新西兰又拿不到工签,只能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不少老公为了挣钱,只能离开回国打拼。加上英语不好,在国内过得风光的陪读妈妈,在新西兰却陷入失去自我,与社会隔离的痛苦中。
“大灰兔”还接触到和自己一样的全职姥姥们。
为了帮在海外打拼的儿女们照顾孙辈,这群语言不通的老人们来到了新西兰,在国内可以跳广场舞、打麻将,在新西兰却只能从早到晚地伺候全家饮食起居,与孩子有了矛盾还找不到朋友述说……
这种种华人在新西兰遭遇的困境和不适,“大灰兔”通过“一人一剧场”将其放大,最终通过演出的形式,让更多人的情绪得到释放,矛盾得到缓解。
如今,在剧团中,“大灰兔”不再担任团长一职,而只是普通的老师。
对于剧团的未来她未做过多考虑,只希望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更多华人打开心扉,通过剧场活动学会表达自己、提高沟通能力、增强自信,最终能更自信地在主流社会代表华人群体发声。
“大灰兔”说自己曾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可在接触了“一人一故事剧场”后,却开始接受“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重要的,值得去聆听”。
剧场演出不仅仅是“大灰兔”坚持了十多年的爱好,到了新西兰后,她继续往更专业的层面发展。不久前,“大灰兔”参加了美国“一人一故事剧场”学校在英国举办的leadership领导力工作坊,从在家带娃的姥姥突然变身成全职学生,“大灰兔”即欣喜又充满忐忑。英国leadership领导力工作坊
孤身一人前往英国,参加2周密集培训,外加3个月的网络学习,最终还要写一篇全英文的论文……这事放在许多同龄人眼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天方夜谭,然而,“大灰兔”却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概念图来源网络
每天早上9点上课,12点下课,下午2点到5点继续上课,晚上还有不同主题的分享。每天的学习被安排得十分紧凑,“大灰兔”虽然没有身体吃不消,却也累得晚上回到住处就倒头大睡。除了忙碌的学习生活,是否能听得懂全英文教学也成为“大灰兔”在出发前最担心的一件事。作为前北师大图书馆的管理员,“大灰兔”的英语学习从20多岁才开始,但基本都是自学完成。
在图书馆研读《时代周刊》,蹭外语系的老师的课,组织少儿剑桥英语班,甚至是逼着女儿和自己只能用英语对话……虽然说英语的学习一直断断续续没有停止,不过全英文的密集型学习,还是让“大灰兔”内心打鼓。“听不懂就在休息时抓住同学问”,课程开始后,大灰兔发现自己的担心都是多余。当整个人彻底放松下来后,能听懂的内容反而多了,“相比起逼着自己要学很多东西,我这次更把它当作一次特别的体验了。”
英国工作坊毕业演出
从英国回到新西兰后,“大灰兔”确定了自己的论文选题:新西兰“一人一故事剧场”及社区工作。从花半年时间才把26个英语字母背下来,到考过了移民新西兰必须的英文雅思考试,如今又要用英文写论文,“大灰兔”用她的坚持再次证明了人生永远有无限可能,而唯有坚持才能积水成滴。英国工作坊毕业演出
就像鼓励女儿不要在家做全职妈妈一样,60多岁的“大灰兔”也坚持要保留自己的世界。
移民新西兰一年多,如今的“大灰兔”已经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活法。她笑称自己如今只是兼职姥姥,而全职工作则是做“一人一故事剧场”。
“如果只是一门心思带孙子,你就会想控制孩子。如果孩子和孙子不听你的,你就会很伤心。这样就会有很多家庭矛盾……” 大灰兔和英国工作坊导师合影
“大灰兔”的经历和故事,只是万千移民新西兰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大灰兔”的不甘寂寞,却也让我们看到了:面对海外生活的孤独,每一个人都可以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英文名:Playback Theatre。1975年在美国由Jonathan Fox等人创立,是一种即兴演出的剧场活动。观众分享自己的感受、经历、故事,再由演员运用形体动作、音乐或其他戏剧的形式当场演绎出来。
“一人一故事剧场”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也是不同的人、不同群体之间互动的分享过程,经由分享,每个人都可以重回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和经验,在尊重和珍视每一个个体真实内在的基础上构筑联结。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