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名校之路的主题是“由东向西看世界”。东西和南北在世界格局中,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地理名词,而是一种具有深刻文明发展的概念。鸦片战争之前,部分中国人还活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直到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敲开紧闭的大门,才开始觉醒。真正理性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了解世界,魏源的《海国图志》开始“睁眼看世界”。“看世界”这个话题成为了坐落在东方的中国,向代表西方的发达国家去学习和探寻的过程。真正能够客观看待世界和自我,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我们才能真正站在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审视和借鉴西方的优势,同时也把我们自己的特长介绍给西方。这本身就是个平等互利过程。
“新东方澳大利亚名校之路”路线图
澳大利亚坐落在南半球,和中国基本处于同一经度,略微偏东。我们探寻的第一站珀斯和北京处于同一时区,澳洲东海岸和北京时间也不过两个时区的差别。但从季节的角度看,却正好相反。这些年随着中澳的交流,澳大利亚对于国人来说也不再是特别神秘的国度。来到澳洲前,笔者已经通过各类媒介对悉尼歌剧院、大堡礁、袋鼠和考拉等耳熟能详。但是通过亲身经历,以及从细微的角度来观察、体会,才能真正了解到这个大陆的方方面面。
悉尼歌剧院
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是教育考察和文化交流。澳洲不是一块新大陆,在几万年前就有土著人生活,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殖民时代虽然经历了很大发展,总体还是附庸;澳洲联邦1901年正式成立,相对独立发展,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寻找靠山,先英后美。从教育角度,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英美等国的影响。但澳洲教育在近现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各类世界大学排名中,“澳洲八大”名校基本上都能进入前100名,其他如WIFI、幽门螺旋杆菌、宫颈癌疫苗、水立方环保材料等实用科技的研发与创造,也给现代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
新南威尔士大学学生探讨交流
从教育的角度,如果让我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澳洲教育的特色和优势,那就是尊重天性、多元并存和注重实践。这在我们访问的九大高校、女子中学等可以清晰感受到。
首先,澳洲的教育比较尊重天性。在我们访问女子中学时,了解他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完全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发展需求。从皮亚杰主动学习理念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特性,教育只需要尊重特性,适当引导,不能拔苗助长。一个人要想成功,最佳的方法就是把你最擅长的事情发挥到淋漓尽致,而不是努力去弥补自己的短板。我们一位优秀的留学生天赋是语言,对于数理无感,她就不用学习数理,除了汉语和英语之外,学习了日语并自学韩语。而反观国内教育,例如北京市中考试行选课,很多家长和孩子考虑的首要因素并不是孩子喜欢和特长,而是哪门课程好得分,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学霸套餐”(必考的语数外,加上物理、化学和生物、地理)。在标准化选拔的前提下,教育导向是分数而非兴趣,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改革,更需要家长和学生观念的更新。
斯黛拉玛瑞女子中学美术课堂
其次,澳洲的教育是多元并存的。我们走访的澳洲九所名校(八大名校和塔斯马尼亚大学),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的重研究,有的偏实践;有的重文理,有的偏工商;有的重传统,有的重创新。而且每所学校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和传统优势,都发展了优势学科。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如西澳大学的医学、阿德莱德大学的葡萄酒专业、澳国立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塔斯马尼亚大学的南极与海洋研究、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工程方向和昆士兰大学的医学和农学。
在澳洲大学学习,真正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在探访时和多位留学生交流,关于专业选择、课程模式和考核方式,甚至到是否严格考勤等细微东西,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大差别。比如在墨尔本大学和两位留学生对话,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要求80%的出勤率,而精算专业的本科生课程完全没有考勤要求,他们之间的课程情况完全不同,但并不妨碍自我发展。
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工作室
最后,澳洲的教育注重实践。这在很多二战之后成立的现代大学,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蒙纳士大学比较突出。从学校建筑来看,这些学校没有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那样的古建筑,基本上都是新式大楼。大楼里面完全是玻璃隔起来的透明化办公和学习环境,很多座位就放在走廊,属于完全开放的空间。学校的专业也偏重于现代社会应用型专业,和社会实际需求结合非常紧密。澳洲诺贝尔奖得主共有14位,其中有7位是生理及医学奖。这也让澳洲在医学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宫颈癌疫苗的发明者伊恩·弗雷泽在2006年被评为“年度澳大利亚人”,是澳大利亚国宝级大师,却仍然奋斗在一线,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宫颈癌疫苗发明者伊恩·弗雷泽教授
历时18天的名校之路即将落幕,但活动的重大意义将继续延伸。世界需要交流和对话,上世纪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对于古人之学说,需要有“了解之同情”。在今天全球化和世界村的大背景下,东西南北各个国家和地区,也需要有这种理念,要加强全球理解力,而不是在单边主义、“光荣孤立”的基础上,坐井观天而夜郎自大。这种交流是相互的,我们需要走出去了解外部世界,也需要通过努力让外部世界了解自己。我们在走访中,体会到很多高校及人民的热情和善意,也遇到部分组织和个人的倨傲和抵触。解决这种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强大自己而加强交流。因此,新东方“名校之路”活动任重道远。
以上图文均为新东方原创,作者为澳大利亚名校之路记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