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your mouth wide
张大嘴巴
The universal sigh
那是万物的叹息
And while the ocean blooms
生机勃勃的大海
It’s what keeps me alive
让我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2001年,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自然纪录片《蓝色星球》,作为深海探秘的“开山鼻祖”,给全球观众以强烈震撼,斩获了国际纪录片大奖以及2项艾美奖,也巩固了BBC无法超越的水下拍摄地位。
时隔16年,《蓝色星球》推出了第二季,开播第一天,就吸引了超过1000万人观看。10月30日在某视频网站上线,仅仅4天就有近5千万次观看记录,可以说BBC再次掀起了海洋热潮。在素以文青满地走、对质量苛刻的豆瓣,这个纪录片获得了9.9的高分。为什么不是满分?有网友说,差的那0.1分是怕BBC骄傲。
这次跟着BBC的镜头去探寻海洋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人发现和感动呢?
当壮阔大气的音乐响起,一个俯拍镜头让我们得以接近《蓝色星球》系列的解说人:有着“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的大卫·爱登堡爵士。91岁的他站在船头,海风吹拂着他早已花白的头发。
有他老人家坐镇,我们就对整部片子更有期待了。《蓝色星球2》共有7集,依旧由大卫·爱登堡爵士担任出品人和解说。
而开头那段大气蓬勃的配乐,同样出自名家之手,由曾制作过《盗梦空间》、《狮子王》、《星际穿越》以及《地球脉动2》等经典电影配乐的汉斯·季莫操刀。
预告片中那段悠长隽永、给人极大想象空间和自由驰骋感觉的吟唱,是由当代英国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乐队Radiohead(电台司令),针对《蓝色星球2》进行的二次创作。
先导预告片
《蓝色星球II》 | 05'06''
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当壁纸,从中可见BBC的精益求精和艺术野心。
巨大的投入,艰辛的摄制
对于像《蓝色星球》系列这样的大制作而言,技术的革新让内容的拍摄和呈现上,获得了新的可能。
为了向观众呈现短短的7小时内容,摄制组花了4年多时间,一共进行了125次“远征”,走访了39个国家,足迹遍布四大洋的所有海域,甚至包括南极冰盖下1000米深的海底。
技术从《蓝色星球》的16mm胶片摄像机,变成了6K高清数码摄像机。同时BBC还租用了数台深海潜水艇,可以潜到1000米深的海底,并且在那里待上十几个小时。
摄制组人员甚至把潜水艇开到了南极,当时水温只有零下1.8度,因为潜水艇在这么低的温度下工作,运行受到了影响,在水下450米,潜水艇莫名其妙出现了漏水的情况。BBC的人心还挺大,把漏水的地方修补好后就继续潜水工作。
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没有白费,《蓝色星球2》第一集《同一片海洋》(one ocean)就向我们展现了从热带到极地,五大洲四大洋的8个不同海洋生物的故事,有的甚至颠覆你我的传统认知。
颠覆1:谁说只有人类才有弄潮儿,看看这些海豚
本集开篇就是南非冲浪海豚,这些生活在南非东北部的宽吻海豚早就因为乘浪前行名声大噪,有一次误闯冲浪比赛现场,劈波斩浪,出尽了风头,网友表示画面太美。
以前人类也曾遇到过这种神奇的景象,涌现出了不少传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认为:这些海豚不放心人类冲浪者,就随时“待命”在旁边,如果人落入水中,海豚就会游到落水者的下方,把他顶出水面,然后,海豚群围成半圆形,保护着被救的人,把他送往岸边。
而BBC的工作人员,通过咨询海洋生物学家以及自己的亲身观察,得出结论:海豚同其他动物(当然包括人类)一样,它们在风浪中成群结队,斩浪而行,目的很纯粹,就是为了玩乐,全然享受冲浪的乐趣,当然,顺便发展发展社交技能那是极好的。
颠覆2:这种会使用工具的鱼,满足你对鱼儿智商的所有想象。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我们与其他动物唯一的区别就是人类会使用工具,然而这种观点随着近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已经被颠覆。除了人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人类的近亲猩猩和猴子。猩猩会使用木棍掏食蚂蚁,猴子会用石头砸开坚果。
人类对于鱼类的认知,一直把它们放在“脊椎动物智力光谱”的最低端,从来没想过这种生物会使用工具,直到科学家发现一种叫猪齿鱼。
这种鱼会喷出水流吹开砂砾,让埋在沙子底下的蛤蜊露了出来,然后用嘴衔起这只外壳坚固的软体动物,游向不远处的岩石。然后,这只猪齿鱼突然向岩石撞去,并在恰当时机松嘴,如此几次,终于成功利用岩石敲开蛤蜊的外壳。
这次在《蓝色星球2》中, BBC通过影像向我们展现了鱼儿吃蛤蜊的技巧,也说明了演化孕育了动物们解决问题的无穷能力。
这就是自然的魅力:你越深入去了解,它就会告诉你更多的惊喜。
颠覆3:流动的性别:安能辨我是雌雄
在我们人类看来,性别这件事是上天给予的,个体没什么机会选择。不过这话放在隆头鱼身上就不合适了。
对于生活在日本海域的隆头鱼来说,性别是流动的,都有性别转变的现象。由雄变成雌性或者由雌变成雄。
在体内一种特殊的酶的作用下,它的雌性荷尔蒙会停止分泌,雄性荷尔蒙呼之欲出,开始不断在体内进行循环。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慢慢变身雄鱼。身材扩大几倍,头逐渐变大,下巴也会变得越来越长。
之后新雄鱼出关挑战老雄鱼,取而代之,活脱脱地上演一出鱼儿版“武则天”的剧情。
张大嘴巴,那是万物的叹息
除此之外,《蓝色星球2》同样上演了其他精彩故事。
红海的海豚寻找消炎药材的过程。
塞舌尔的珍鲹捕杀燕鸥,甚至一些珍鲹发展出了计算燕鸥飞行角度和速度的技能,在燕鸥飞起后,依然能够跃出水面将燕鸥捕获。
闪光的蝠鲼魔法般的觅食过程。
新西兰海域中,海豚和伪虎鲸的协同作战,画面显示两队人马彼此都是老相识。按理说不同生物之间的语言是很难听懂的,然而看这些海豚和伪虎鲸,似乎发展出了一种彼此都能懂的语言。
在第一集开头,旁白大卫·爱登堡爵士就讲出了《蓝色星球》2拍摄的两个原因:第一是技术的进步,赋予了人们全新的认知方式;第二则是海洋和环境的危机赋予了纪录片一种急迫感。
如果说前面几个故事表现了第一个原因,即技术的进步让人类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景象,那第一集的最后一个故事,则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活动对于海洋生物的影响,即便是人类足迹非常少的北极。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海象母子。因为全球变暖,它们原本的休憩之地——成块的海冰越来越少,海象妈妈不得不抱着海象宝宝到处寻找可以落脚的海冰,到处碰壁。
最终这对海象母子找到了栖息之地,此时旁白响起:
“可如今谁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对海洋生物的复杂性了解得越多,我们就会逐渐明白它们的家园是多么的脆弱,同样也是我们的蓝色星球。”
看完第一集之后内心是有些沉重的,每天生活在远离城市的自然中,对于全球变暖、生态破坏这些名词只是听说,真的不曾深切体验过它们所带来的直接影响。
《蓝色星球2》的中的故事,让人心酸,这样的故事在接下来的几集里还会不断上演。
2016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澳洲大堡礁的大面积白化和死亡现象。
海洋垃圾污染问题也是这部纪录片触及的一大环保问题。
总之,这部纪录片,总算不辜负16年的等待。让我们看到向往的湛蓝和神奇看到如梦似幻的真实,看到和我们平等存在的其他物种的喜怒哀乐,看到它们自在又艰难地活着。
自诩为“万物的灵长”的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以己之力守护这一切呢?
The health of our oceans is under threat.
我们海洋的健康受到威胁
They’re changing at a faster rate than everbefore in human history.
这在人类历史上的变化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
--David Attenborough
——大卫·爱登堡
观影说明
《蓝色星球》第二季已经上线了,总共7集,一周更新一集,目前更新两集,分别是《同一片海洋》和《深海》。
*可以到腾讯视频搜索查看蓝光高清视频,但要求是腾讯视频会员(个人觉得很值得)。
*也可以在坑搜网搜索“蓝色星球”,获得《蓝色星球》第一季和第二季的下载链接。
亲,今天的新闻分享到朋友圈吧!
◎本文由客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