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后,请耐心看完这个,你就会明白老兵们的热泪

2015年09月04日 澳洲新闻


 提示点击上方"澳洲新闻"免费订阅本刊


抗战老兵们的《约定》

你可以不看下文,但是请耐心看完这个视频。



欧兴田

这个90岁的老人

以一己之力

修建起了一个烈士陵园

他放弃天伦之乐

忍着伤病

奔走近30年

花费100多万元

有人说他傻

但他说

自己只是在践行一个70多年前的诺言


70年前

14岁的欧兴田还在学校读书

失去家园的他和另外8 名同学一起

成立了突击敢死队

抱着誓死抗日、为国捐躯的决心

他们约定

如果在战斗中伤残了

大家相互照顾

如果在战场上牺牲了

由活着的人收尸

安葬并守墓。

正是这样一个承诺

欧兴田,坚守了70年



“当年我刚参加革命,所在的尖刀班共有9人,每人都在手臂上用针和墨水刻下各自的名字,大家在一间学校的破教室里发誓,谁活着,谁就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既然我答应了,就得做到。”老人淡淡地说。


当年的一句承诺,老人几乎用了整个后半生来践行。




为了能把烈士遗骨找到找齐,他花了两年多时间,每天骑自行车五六十公里,走遍了三个县的所有乡镇,有的烈士家庭没有后代,有的政府没有登记入档,消失了。


他历经重重困难,反反复复地去落实。最后记录下2400多个名单,一一入档。


如今,一个90岁的老人,还能清楚地记得60多年前那些牺牲战友的名字吗?


孟庆平!爱唱歌、皮肤黑,讨姑娘喜欢,被日本人打死时24岁,少了一只胳膊。


李文宗!清末最后一科秀才,晚年参军抗日,为掩护战友撤退时身亡。


欧明海!外号叫欧老虎,老百姓有民谣:非虎似虎欧老虎,无形踪,鬼子见了都心凉。



老人铿锵有力的讲述着……


这些墓碑上的名字,是欧兴田一个字一个字刻上去的。甚至于这整个烈士陵园,都是老人自费花了100多万元修建的。不仅如此,他还在这儿守候了将近30年。


在老人眼里,这个僻壤之地,是“最纯净的圣地”。没人解释得清,这个享受师级离休干部待遇的老人,一个月工资有六七千,为什么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来这里当“守墓人”。


“我活着,快快乐乐一大家子,可想到死去的战友,自己活得有什么意思。”他挽着右手袖子,露出自己名字的刺青。




为了给修建陵园筹资,老人四上北京、去了6个省“化缘”,他先后找到了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等36位老领导。


欧兴田对这些昔日在此战斗过的战友开门见山:你看谁谁都给了500,你看着给吧!老领导们每个人都拿出了一笔不小的数目。张爱萍将军交给欧兴田一块抗战时期使用过的粗布被面,还专门为陵园陈列馆题了词。张震将军赠送了一根50多年前使用过的马鞭。


化缘来了13万元,欧兴田还把自己一生所有的积蓄和每月6000多元的工资全搭进去。可很多困难依然接踵而至。


“8年抗战,也没这么难过啊!”走在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墓地里,阳光下的老人叹气道。


城里的儿女们也不理解他,说他“太不讲人情”。多年来,他没有留给后辈任何“财产”,烤鱼培训,几乎把所有的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烈士陵园的修建和维持上。




在儿女的就业、参军问题上,他也不肯动用自己的“关系”进行“打点”。下岗的儿子恼他,恨他,很多年不跟老人说一句话。


老伴死后,儿女们把他在陵园住处的锁撬开,把他的被子衣服都搬回城里,希望他回城里享几年福,可倔强的老人当天就回到陵园。他说:他死也不会走了。


老人生活极其简朴,屋里的家电只有一台冰箱和一台收不到信号的电视机,他常年吃馒头蘸辣椒酱。他身上掉着线头的毛背心是20多年前的,裤子也有10多个年头了,唯一看起来像华侨的时髦礼帽,是今年过年“花十多块钱买的”。


眼下,老人正弯着腰,忙着种辣椒和茄子,他说菜价太贵了,省下的钱又可以多刻一块碑了。


在这个固执的老人眼里,只有石头才是永恒的。多年来,他不停地刻碑。23座坟,每个坟都有几百字的碑文,每个字都是他一笔一画刻出来的。



ACNW环球新闻在线秉持"自主性、原则性、网罗众家"的新闻传媒理念,为华人提供最全面、最专业的新闻及文化生活信息。


更多新闻可点击“阅读原文”

或浏览网站:

www.acnw.com.au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