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微榜
帐号
文章
问答
我收藏的公众号
我收藏的文章
我浏览过的公众号
我浏览过的文章
提交公众号
登录
注册
我收藏的公众号
我收藏的文章
我浏览过的公众号
我浏览过的文章
找公众号
搜文章
看过10000+留学生的真实数据,原来“抑郁”曾离我们这么近
2021年03月06日
北美留学实验室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
ID:knowyourself2015
简介:引领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前两天
,有
个很久没联系的小伙伴找到我,和我
聊起他的近况。
这位朋友一年前到日本京都读研,却遇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困境:当地没有多少中国人,且老龄化严重、没有多少年轻人;娱乐活动很少,每天就是实验室和租屋两点一线。
一个人待久了,他一度感到情绪低落、什么都不想做……
他说,现在他每天都濒临崩溃,很想放弃,却又感到对不起支持他的家人,也担心自己回国后的发展,所以仍然
苦苦坚持
。
情绪崩溃、想放弃……
这样的心理困扰,在留学生当中有多普遍?
我们向有留学经历和留学计划的KYers发起了这次的留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我们共回收
10707份
有效问卷。其中,女性被访占86.27%,男性被访占12.10%;大多数被访年龄介于18岁-30岁之间:18岁-25岁(含)的被访占68.84%,26岁-30岁(含)的被访占23.96%。
在所有被访中,正在留学中的占53.01%,留学生活已结束的占28.36%,18.63%的被访目前处于留学准备或行前阶段。
调查发现,高达83.95%的被访在整个留学过程中经历过至少一次心理崩溃;
44.58%的被访想到过放弃,但其中的绝大多数(94.59%)还是坚持完成了学业。
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
Ta们又遇到了哪些独有的心理困境?
来看今天的文章。
01.
有钱并不能让心理更健康
但有爱人可以
被访者们自评了留学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显示,
留学生心理健康程度
并不乐观
,总体均值为5.74分(满分10分)。
在留学期间,33.20%的被访家庭年收入少于20万;同时,超过半数的被访(53.89%)有奖学金或依靠打工兼职赚取生活费。
(觉得留学生都是家里有钱出去“镀金”游玩,可能是一种偏见哦~~)
我们发现,
家庭经济水平和留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并不相关
。换句话说,无论家里有钱没钱,留学生们可能承受着程度相当的心理困扰。
*有爱人、有亲友,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留学期间,一直处于亲密关系中的被访的心理健康程度(5.96分)
高于
一直单身的被访(5.68分)。
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与社会支持有关。49.14%的被访每6-12个月与亲友团聚,31.54%的被访则要间隔1-3年才与亲友有一次见面聚会。
在这组对比中,团聚频率更高的被访心理健康程度也更高。
特殊时期,团聚变得更加艰难。但幸好,发展新的社会关系也可以让异国生活不那么难捱。
大部分被访(98.76%)都在留学期间发展了一些新的社会关系(包括朋友、同学或邻居等)。
而与新认识的人关系更密切的留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更高:
几乎没有认识新朋友的被访心理健康程度仅4.25分;有新认识人并且建立密切关系的被访则为6.25分。
*压力和焦虑是最普遍的负面情绪。
出国学习和生活意味着新奇、未知和可能性,这也使得留学生们的情绪体验更复杂。我们的调查发现,留学生的正面情绪中,情绪水平最高的一项是
对事物充满兴趣/热情(6.57分,满分10分)
;而
压力感(7.63分)
和
焦虑感(7.32分)
则比其他负面情绪水平更高。
“整体有很多新奇的体验,但压力很大,时常焦虑”,或许是留学生群体的情绪画像。
02.
语言障碍还不算什么
交不到朋友和学业压力
才是更严峻的挑战
有研究认为,留学生除了需要应对
学业压力
(Rice & Dellwo, 2002)
、
个体发展问题
(如心理自主、经济独立、身份��成等)
(Furnham, 2004)
,还面临学习不同语言、适应异国环境和新的教育方式带来的
额外压力
(Khawaja & Dempsey, 2007)
。
而在我们的调查中,留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或心理困扰的原因前三项分别为:学业(71.90%)、社交和人际关系(52.93%),以及语言障碍(45.90%)。
我们和一些被访聊了聊ta们的真实经历——
研究生第一轮申请是我自己独立准备的。因为提前毕业,需要同时正常完成课业和实验。申请的压力也影响到了学业,就觉得很难高效完成所有任务。
等待offer的过程中心里特别焦灼,很担心结果不理想,父母也在催问我结果如何。感觉自己一直被多方面的压力和焦虑包围着。
—— Stella,23,女
本科在美国,研究生在英国,留学5年
法学院每周阅读量两三百页,上课老师会点名提问,每门课要自己总结上万字的资料,期末考试三个小时要写两三千字。课业之外,还有很多和找工作相关的事,了解行情、networking、准备简历、面试,等等。每天都觉得很疲惫,时间很不够用。
—— 傻狸,28,女,留学美国3年
除学业挑战外,留学生们也可能难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或是
遭遇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
。
前几年参加活动,遇到过有同学因为你不够会打扮、没有背很贵的包而不跟你说话、不在社交网络上放跟你的合照。其实大家家境差距没那么大,我只是不习惯用这样的方式去social。
那时觉得很不甘心,想要在提升成绩的同时也满足这类“社会的要求”。但后来发现,一旦我花时间社交,成绩多少会被影响到。那时我感觉很沮丧,觉得学习和社交无法平衡,努力了也没办法都做到最好。
—— 我有一朵小红花,24,女,留学澳洲5年
而对于一部分留学生来说,
语言障碍
也是造成ta们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我的英语阅读听力写作都很好,但一讲口语,就会浑身颤抖、舌头打结。我只有确保自己说出来都是对的、准确的,才敢开口。所以和人交谈时,我只敢挑自己会说的,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说的,感觉特别痛苦。
我看完了市面上几乎所有能找到的语音纠正视频,努力练习,却还是没有什么提高。久而久之,我越来越封闭自己,也越来越不自信了。
—— 七七,19,女,留学美国2年半
值得一提的是,
经济情况(42.20%)
也是留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或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最造成困扰的是
学业方面的经济困难(30.01%)
,包括学费昂贵、书费贵、奖学金申请困难、贷款受限等,其次是住宿方面(28.24%),包括租金昂贵、交租手续繁琐等。
出去留学才知道,打车费贵不贵,要看你运气好不好。有些当地的出租车司机看你是外国人,就会乱打表。像有一次我打车,去程司机收了我30欧,回来的时候同样车型的出租车,收费变成了15欧,我才知道自己被坑了。虽然钱好像不多,但就特别生气,还有点委屈。类似的情况发生多了, 就不太敢轻信别人了。
—— 未知子,27,女,留学欧洲2年
03.
跨文化经历
带来更深层、更复杂的
心理变化
在过去的文献中,
“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
是经常被提及的心理挑战
(Ward et al., 2001)
。
但最近有研究指出,仅将留学期间的心理变化概括为“应对文化冲击”,是过分
简化
了留学生在跨文化过程中的复杂体验
(Jæger & Gram, 2019)
。
我们询问了一些被访面对文化差异时的具体感受,而后发现,与其说留学生们是因为某种“冲击”而感受到压力,不如说是
有差异的文化环境引发了ta们对跨文化身份、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而这一探索过程,也伴随着独特的心理困扰。
在国内和美国,我分别有很稳定的社交圈子,但我还是会感觉在两边都没有归属感,好像哪里都能去,却又哪里都不属于。
每次放假回国和没有出过国的亲友聊天,都觉得我们三观有很多不一样,很少能有深度的共鸣。而在国外,我的朋友虽然不少,但毕竟彼此成长环境不同、有文化差异,我也不愿意为了融入美国主流文化而丢弃掉自己的东西,所以,我和大部分的外国朋友都难有深层次的交流,关系也难以长久。
久而久之,我觉得一切关系都只是暂时的,没了就没了,也不会太放在心上。我也不再期望能够维持长久的关系。悲观一点来说,我除了过去和现在以外,好像什么都无法确定,也不一定有办法能够去拥有。
—— Jackie,21,男,留学美国6年
04.
过半数人选择自我调节
但更有效的方式是……
研究显示,
不良的应对方式
是加重心理困扰最关键的因素
(Khawaja & Dempsey, 2007)
,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于缓解心理困扰至关重要。
在本次调查中,被访选择最多的三项应对方式分别是
向恋人、朋友或其他人倾诉
(71.98%)、自己一个人睡觉玩游戏进食排解(55.42%),以及自己进行一些身心练习(38.69%)。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很多人“选择”自己一个人排解
,但被访们对其有效性的评分是所有方法中最低的,仅5.84分(满分10分)。
尽管咨询专业人士(7.02分)、向导师或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求助(6.15分)等应对方式更加
有效
,选择这些方法的被访
占比却较少
。
而
选择人数较多、且有效性较高的措施分别为:培养和投入兴趣爱好(7.65分)及进行身心练习(7.26分)
。
刚开始异国恋的时候非常不适应,从什么都是两个人一起做,变成了什么都是一个人做。我在异国他乡非常没有安全感,觉得没有男友在身边,留学也没什么意思。
后来调整心态的一个契机是,我开始学习自己做饭了。在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新生活的新体验。一方面觉得学做饭很新鲜,能让我从积极的视角去看待一个人在国外生活这件事;另一方面,技能的增长、创造的成就也让我觉得很踏实,给到我一种“我好像也可以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信心。
—— 阿妍,22,女,留学澳洲1年
05.
留学在外
如何维持更好的心理状态?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想要结合自身的留学经历,提供3个实用的小建议,帮助大家维持更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
建议一:临行之前,做好会遇到心理挑战的准备。
从决定留学开始,我们主要关注的都是学校排名、师资、校园环境等方面,却容易忽略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心理困扰,也容易低估心理压力带给我们的影响。
(作者Celia:本科就读的学校就是出了名的压力大,去之前我根本没当回事。后来?后来就是无数个通宵啃paper的夜晚555……)
针对留学生群体,
有关心理健康的信息往往是相对不足的
(Hunley, 2010)
。因此,我们更需要尽早做好准备,
主动去了解学校的课业压力、生活节奏、在校生心理健康水平、可能遇到的心理危机,等等。
建议二:做好基础的自我关怀。
在日常生活里做好自我关怀尤其重要,这样在压力集中出现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
心理学家Christopher Willard
建议留学生注意避免“HALT”
——别让自己太饿
(hungry)
、太生气
(angry)
、太孤独
(lonely)
或太累
(tired)
。
(数
据作者Mikasa:一饿就不开心本人,在香港的时候曾一边大哭一边炖肉汤,喝完就活了~)
建议三:主动获取多面向的支持资源。
有被访表示,“平时心情不好,出去玩玩就缓过来了,但是赶due的时候只能在图书馆通宵,就特别压抑”。
单一的支持资源往往是不够的,因为一旦它暂时缺位,我们就可能陷入无助。
我们建议大家,
主动去为自己量身定制“心理支持资源包”
,其中的支持资源可能是朋友和恋人的陪伴、兴趣爱好、能带来慰藉的小物件、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专业咨询服务,或是心理互助团体,等等。
只要对你来说有效、可及,就值得你去探索和尝试。
-END-
关注北美留学实验室
关注最新留学信息
看到点赞和在看了吗,点一个嘛~
🔽
收藏
赞
已赞
推广
扫一扫,分享文章给你的小伙伴
作者介绍
北美留学实验室
微信号:gh_28eca2f3a83a
留学之路,一群过来人陪你走过!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