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日本老头跑到中国当农民,被骂“骗子”、“神经病”,结果却让人傻眼

2019年02月22日 微澳洲



文章来源:艺非凡

ID:efifan



余生价值,

在中国当个农民。


川崎广人


一个70多岁的日本老头,

不要钱到中国农村做农民,

一待就是10年,

还扬言要死在中国,

这怎么看都是个骗子。



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刘说,

我都用粪浇了一辈子地了,

菜照样长得好好的,

就这老头来了说不行,

还天天说粪便是人民币,

这不是神经病么”。



这个“神经病老头叫川崎广人,

从2009年踏入中国农村开始,

在北方,他声称自己是广东人,

在南方,他则说自己是韩国人。

实在避免不了要坦白,

才会承认自己其实是日本人。



有人问

“你一个日本老头来中国干什么?”

“你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他总是虔诚地说:

我为赎罪来中国做循环农业。

他们问工资多少,他说没有工资。



然而没有人买账,

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不过是倚老卖老。

当了半辈子农场主的老张说,

“他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情况,

只会拿着日本的技术瞎指导”。

“他的技术在中国压根行不通,

费钱费事”。


2006年,川崎

工作了一辈子的农业岗位上退休,

恰逢青岛农业大学的老师来日本考察,

听到中国老师介绍中国的农业之后, 

第一次产生了去中国走走的想法。

而这时的他以为:

中国的英语普及度比日本高,

在中国讲英语就可以了。



到中国后,才发现,

这里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农村没有英语,

到处都是他听不懂的方言。

不论何时,他总戴着中国朋友送的军帽,

因为中国农民对日本人的恨意,

他不得不时时小心谨慎。



农民的敌意并没有阻止他的脚步,

真正让他吃惊的是中国的农业技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中国的农业已有几千年历史,

而在21世纪的今天

仍到处可见生粪灌溉,

或者大量使用化学肥料,

这样的方式不仅臭、产量低,

更重要的是,农药食物是不安全的。



在土壤贫乏的日本,

早在70年代就使用卫生高效的农业技术,

种植的农作物不仅产量高,

而且百分百有机无毒,

每个人都能放心食用。



在川崎印象中,

中国的经济可以与美国比肩,

而中国农业却这样落后,

也几乎没有人理解循环农业。

川崎暗自下定决心:

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

把循环农业和有机栽培推广下去,

至死不息。



此时的川崎已是花甲之年,

青梅竹马的妻子曾幻想着,

丈夫退休后,

终于可以享受边喝酒边泡温泉,

偶尔逗逗外孙女的天伦之乐。



谁知丈夫却告诉她,

“我要去中国当农民,

并准备死在中国”。



尽管妻子极力反对,

甚至搬出儿女劝阻,

川崎毅然决然踏上了中国之行。



他背着30公斤的行囊,

里面装满了书本、笔记本

和一些简单的衣物。

从火车换到汽车,再步行,

从2009年到2013年,

足迹遍布中国大大小小100多个农场。


足迹遍布的农村


他孜孜不倦地给每个农场

推广循环农业和有机栽培。

村民无不拍手叫好。

每个人都冲着他外国人的身份来凑热闹,

却没有一个农场愿意留他工作。



彼时已经60多岁的他,

做过除草工,睡过大通铺,

有时候连下一餐在哪儿都不知道,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但不论何时,他都不忘告诉自己:

循环农业和堆肥栽培

一天没在中国普及,

他就一天不能放弃!


他说,人生只有一次,

这世上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

是能为这个社会奉献一己之力,

这样的人生才真正有价值。



2014年,眼看春节就要来了,

一年又要过去,

自己依然一无所获,

连安身之所都没有。


恰逢此时,

他遇到了小刘固农场的农场主,

他像流浪汉一般乞求农场主

“我现在没有钱,

也没有去处,

你能收留我吗?”



就这样,伴随着一张电热毯,

和他完全听不懂的方言,

川崎在小刘固暂时安置下来。

而彼时的小刘固也和他一样:

困顿清贫。



小刘固是贫困村,

人均年收入不到2800元,

总数不到800人的村庄中,

劳动力基本都是老弱妇孺。

而小刘固农场也是人人口中的“猪场”。



偶然间,川崎发现这个荒废的养猪场后面的化粪池就是最好的液肥,用它浇种小麦是最好的肥料。


他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农场主。农场主将信将疑地听着他的建议,看着自己几经营救不得收成的农场,索性就死马当活马医。


果不其然,这年的小麦长苗比往年缩短了两三个月,而之后的收成每一亩比往年多了100多斤。 


看到小麦疯长,

亏空多年的农场主赶紧把他留下来了。

简陋的办公室,

四面白墙,一个办公桌,

没有空调,没有暖气,

他没有一句怨言,

坚持每天工作14个小时。

在空闲之余,

用中文写了300页的  

“世界堆肥普及论坛报”。



很快,川崎发现这片400亩的地里

番茄都是“失败品”,

甜度不够、产量低、栽培技术落后···

他心疼得整夜无法入睡,

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

一定要种出最好吃最安全的番茄。



而迎接他的却是当头一棒:

农场早就没钱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事不了了之时,

川崎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

把压箱底的3000块拿出来。

这钱,是一直反对他在中国的太太

对他唯一的要求:

不管什么时候,

一定要留住回日本的机票钱。



艰难的开始从来不会有顺畅的过程。

第一年,番茄因为虫害全部绝收;

第二年,因为雪灾颗粒无收。

他从没想过放弃,

因为工作不是为了钱,

是为了生存的价值。



也许是上天被他的执拗打动了,

第三年,番茄长势喜人。

这一年,远在日本的女儿生宝宝,

他很想回去看看,

但更担心番茄会再次出什么问题,

一直守在农场寸步不离。



因为担心职工听不懂他说的中文,

他把循环农业、堆肥技术相关的所有知识

都用中文写下来贴在墙上,

空旷的办公室被他贴得像图书馆一样,

随处可见知识干货。

下地之余,一有空便和职工讲解。



而刚到小刘固的半年里,

也一并承包了这里的卫生。

带着职工们把脏乱差的厕所

改建成干净的循环厕所,

所有的废物都可以作堆肥的原料。


川崎广人在检查用粪便制成的堆肥原料


现如今,农场卫生大有改善,

靠着循环农业技术,

为2500亩地免费提供堆肥和液肥。


这些地几乎都是附近农民自有的,

种植的蔬菜粮食不仅纯天然无公害,

创收也越来越好。

他终于让一个贫困村的农场

从负债累累到营收不断。



为农场争取来50万资金,

拿到钱后分文不剩投入到农场改建。

甚至还给附近的农民免费搭建液肥输送管道,

他说,“农民赚钱了,他们就会相信我”



川崎并没有为此满足,

有人问他循环农业什么时候做完,

他总是说就快了,就快了。

他深信,成功就是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在小刘固的循环农业小有成绩后,他也从未忘记自己到中国的初心。总会去内蒙、甘肃,甚至新疆等偏远地区的农村推广循环农业和堆肥技术,不厌其烦地和农民讲解农业知识。



有人问他,

你一把年纪不累吗?

他说,“我已经70多岁了,

能为这个社会做一点奉献

便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

我的剩余人生是推广循环有机栽培,

我的生活都是

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事情。”



没有工作,就没有价值。

这是一个在中国

当农民的日本老头的人生信条。

经历过无数次被拒绝、被质疑,

从踏上中国这片土地起,

他的磨难就没有停止过,

他却从来没有一丝要放弃的念头。

成功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人,

只有人会主动放弃成功。


参考资料:

观察者:日本老人川崎广人:71岁,我在河南当农民;

南方都市报:71岁日本专家在河南

“当农民”四年:吃住农场,成微博红人

财经时报:川崎广人:守望中国循环农业的日本老人

【一席】川崎广人:我的长征

微博@李卫66,微博@川崎广人

作者:雨晴,责任编辑:非凡君



-End-




澳洲留学移民一键搞定



3种方法和精品公众号“微澳洲”做朋友:

①点击右上角-->公众号-->关注

②添加ID: weaustralia

③搜索公众号:微澳洲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