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赫赫无名
民族脊梁

2019年9月17日,
93岁的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犹记得,
2017年11月17日,
人民大会堂上演了感人的一幕:
看到90多岁的黄旭华站在代表们中间,
一再邀请他坐到自己身旁。


犹记得,
在央视《开讲啦》的舞台上,
黄老娓娓地叙述自己的经历,
在他的演讲过程中,
观众们除了报以热烈的掌声,
还几次抹起了眼泪。
撒贝宁说:这是我听过的最震撼,
最让人心情久久无法平静的演讲!

犹记得,
在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时,
90多岁的他,
在演讲时毅然推开了为他准备的椅子,
全程站着完成演讲,
他让在场的所有人润湿双眼!

如果今天之前,
你还不熟悉黄旭华这个名字,
那么今天之后,请记住他!
他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也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8年,
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
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
可中国无一人了解相关技术。
1959年10月1日,赫鲁晓夫访华,
中国政府向他提出
对中国核潜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
赫鲁晓夫傲慢地回应:
核潜艇技术复杂,花钱又非常多,
你们中国搞不出来,只要我们苏联有了,
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就是这样铿锵有力的一句话,
黄旭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核潜艇事业。

1926年,
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
父母悬壶济世,仗义疏财。
看到父母的善举,受人尊敬,
黄旭华自小立志继承衣钵做个医生。
可时代洪流将他人生计划全盘打乱。
小学时,七七事变爆发,
沿海城市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了。
可日本鬼子轰炸愈发频繁,每次警报一响,
黄旭华和同学都被逃难的人潮挟搂着
往城外的山洞跑。
年少的黄旭华开始思考:
为什么日本鬼子想登陆就登陆,
想轰炸就轰炸?
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
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
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
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
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
黄旭华说:“我不学医了,我要造飞机、
造大炮,造军舰、中国之所以弱,
就是因为国防科技太落后了。”
总之什么能对付敌人,他就学什么!

1945年,
21岁的黄旭华以优异的成绩,
被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学航空系,
但他的志向是造船,
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1954年,他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
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艘
扫雷艇和第一艘猎潜艇。
四年后,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
黄旭华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

“1958年春的一天,
研究所通知我到北京开会,
我什么都没带就去了。
到了北京才知道,我们不回原单位了。”
和黄旭华一样被通知到北京“开会”的共有29人,
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
他们成立了一个代号为“19”的研究所。
直到几天后,聂荣臻元帅亲自给大家开会,
黄旭华才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在这次会上,
年轻的黄旭华被任命为
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就这样,
他甚至都没有来得及跟父母家人告别,
就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
30年,始终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
30年,只留下了一个神秘的145信箱……
硬是靠着算盘造出了“核潜艇”
研究核潜艇得去海上,
因为机密和危险,
必须远离人烟:
黄旭华回忆:
“在海上奔波了几个月后,
我们在黄海和东海的中国海域
分别选择了一个荒凉的小岛,
小岛都没有名字,
只有编号,在地图上也查不到。
为了保密,不通邮,不通电话,
偶尔只有经过伪装的民船
靠岸送给养和信件。
我告别了新婚的妻子,
带着团队到岛上扎下了根。”
因为保密需要,
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被调到了北京。
从此,黄旭华一家
就在父母面前“消失”了,
唯一的联系方法就是一个
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

黄旭华常年生活在荒岛上:
“条件非常艰苦,整年都是风沙弥漫。”
比环境更艰难的是:
核潜艇的研发举步维艰:
究竟有多难?
难到所有的人根本就没见过核潜艇!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
直到有人从国外带回两只
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
团队才总算有了实物参数。
通过计算、对比,
玩具模型与他们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吻合,
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正是靠着拆解这两个核潜艇模型,
科研队伍才坐实了资料内容。

研制的每一个环节,
几乎都是一次挑战。
当时没有电脑,
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
常常为了一个数据,
他们会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
他笑言: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
大部分都出自他的那把算盘。


可见当时,黄旭华他们克服的困难,
根本不是我们能用文字形容出来的!
核潜艇是在深水中运动的武器库和战斗堡垒,
一个3000多吨重的钢铁圆筒,
要像鲸鱼一样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遨游,
必须集成航海、导弹、计算机、
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
才能将它制造出来。


一艘核潜艇的发电量,
可以满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照明用电,
艇内仅控制阀门就有一万多个,
各种仪表达到几千个,
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上
所有的材料和设备,
全都是自己制造!
文化大革命时期,白天搞“革命”,
黄旭华和一些技术骨干还得挨批斗。
但是到了晚上,
黄旭华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
把白天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1967年,黄旭华被“勒令”养猪,
1968年他才被“解放”出来,
夜以继日地继续进行研制工作。
夜半寒风刺骨,工厂施工遇到技术问题,
一个电话,他就立即掀开热被窝,
穿起工作服,冒着零下十几度、
二十几度的严寒,
爬山五十多分钟,赶到工厂,
找出技术故障,和工人一起干到天明。

终于,
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
共同努力中,
1970年,中国第一艘
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被命名为“长征一号”,
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从1958年组建团队
到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短短不到13年的时间,
对于科技落后、经验全无的中国,
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而直到今天,全世界公开
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只有6个!
深潜300米的惊心动魄

1988年,
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
——交付海军使用之前,
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这一次试验的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中国核潜艇能否成为大国佩剑,
从而奠定中国在世界的发言权。
深潜试验,风险很大,
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
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
1963年,美国王牌核潜艇
“长尾鲨号”深潜试验时,
不到两百米就沉没海底了,
160个官兵无一生还。
1988年,4月29日,
中国的核潜艇
按照设计极限也要做下潜实验
这艘由里到外,
全部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核潜艇,
能保证核潜艇挺过极限深度吗?
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
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
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
黄旭华第二天就带了
技术骨干跟艇上的人座谈:
“这样吧,我跟你们一起下去。”
一句话点炸了整个会议室。
“总师怎么能下去?”
面对群情激动,
62岁的黄旭华拿出了
科技人员的自信与勇气:
他说:我跟你们一道下去!
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
更要为艇上170个
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核潜艇开始是以50米、10米下潜,
后来陆续5米、1米慢慢越潜越深,
快到300米时,
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
多个位置咔咔作响。
这样的声音
在水下300米深处令人毛骨悚然。
黄旭华镇定自若,
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
直至最后胜利。

成功后,
黄旭华兴奋地拿起笔写了几个字: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
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
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这次深潜试验,黄旭华的眼底、耳朵和牙龈
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渗出了血……


黄旭华,
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了。
可他,却在父母和兄弟姐妹面前,
愧疚难当……
对国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1957年,黄旭华回老家过春节。
母亲拉着他的手说:
“我和你爸也老了,
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
黄旭华点头答应。
可从1957年到1986年,
整整三十年他再也没回过家,
与家人亲友彻底断绝联系,
父母多次写信问在北京哪一个单位?
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
黄旭华一直闭口不答。
由于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尽孝,
黄旭华每逢年节都会给老人寄去十元钱,
他只能以此表达孝心。

可父亲生气地把黄旭华寄的钱退了回去,
姐姐也写信骂他“越大越不懂事”:
面对那张退回来的汇款单,
黄旭华心中五味杂陈,
欲哭无泪,还不能多解释。
后来,父亲因为脑梗到北京看病,
父母和兄弟姐妹除了145号信箱外,
完全没有其他任何联系方式。
等半年后他收到信时,
父亲已经去世多日……
父亲到死都不知道
自己的儿子在做什么,
老人家是带着埋怨和不解走的。
在父母兄妹眼中,
这样的黄旭华,
就是个忘恩负义的不孝子。

1986年,
当黄旭华回到阔别的家乡时,
已经整整30年了,
父亲、兄长已经去世,
看着已是满头银发的90多岁的母亲,
黄旭华不禁跪地痛哭流涕。
而这次重逢,
家人仍不知道他这么多年在干什么!
直到一年后的1987年,
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
长篇报告文学,
详细地介绍了
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至此,黄旭华这三个字才终于被“解密”!
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母亲。
母亲一看,里面所讲的黄总设计师,
就是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
而被弟妹们误解为不要家,
忘记了养育他的父母,不孝的三儿子。

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
满脸泪水,自豪不已。
她把子孙们召集过来,
郑重地对大家说:
“三哥(黄旭华)的事情,
大家都得谅解!”
母亲这句话让黄旭华非常感动,
黄旭华说,母亲这句话对自己非常有意义,
每次想起来,他都忍不住流泪……
自古忠孝不能双全,
黄旭华说:
“对国家的忠,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014年春节,
已经是87岁的黄旭华
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一穷二白的年代,
你挺起胸,
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在颁奖现场,
87岁的黄旭华动情地说:
若干年之后,我的工作可以公开了。
我在父亲的坟前说:
爸爸,我来看你了,
我相信你也像妈妈一样地谅解我。

白岩松问:您哭了吗?
黄老哽咽着回答:
我的眼泪,控制不住!
一生,无悔!
2014年,
《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
人们才知道了黄旭华的故事。
黄旭华却很认真地说:
我的妻子很伟大,没有她,
我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而他的妻子李世英笑着说:
他啊,生活中什么也不懂。”

他和李世英1956年结婚,
妻子为他先后生下3个女儿。
他离开家后,妻子用瘦弱的肩膀,
默默支撑起整个家。
黄老将老伴儿称为“三品夫人”,
品德高尚、品质优秀、品味雅致。
老伴儿则将他称作“客家人”,
每次黄老从单位回来小住,
李世英就打趣说:“又回家做客了?”
连孩子们也跟着起哄:
“爸爸又回家出差了?”

70年代他们从北方荒岛迁至武汉后,
黄旭华的家就开始有了周末家庭晚会,
他为妻女表演小提琴、口琴,
他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诠释和表达他对妻子、
对女儿们深深的厚爱。
李世英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
让黄旭华专心致志于核潜艇事业。
黄旭华虽然从未当着夫人的面
说过一句感谢的话,
可是当着媒体、当着子女、当着他人时,
他总是噙满泪水地说欠了她一辈子,
感谢她一辈子无怨无悔的付出。

今天,92岁高龄的黄旭华,
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他每周仍在719研究所
带上眼镜和放大镜工作5个半天。

黄旭华说:
很高兴自己90多岁还能工作,
生活也能完全自理!
有人问他,祖国是什么?
他这样回答:
“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
他就一次把血流光;
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
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
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
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
更关键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
你能承受下去吗?
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
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从1958年开始到现在,
93岁的黄旭华一直都在核潜艇的岗位上,
为祖国呕心沥血,
献出了一生、无怨无悔!
共和国的旗帜上
有黄旭华和战友们血染的风采!

我们能享受和平与安稳,
正是有像黄老这样的“赫赫无名”的奉献者,
他们在祖国贫弱的年代,
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
用自己的坚挺的脊梁,
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

“在惊涛骇浪的孤岛,
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在一穷二白的年代,
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
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让我们向黄旭华,
以及所有为祖国默默奉献的大国脊梁,
致 敬!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
喜欢就添加微信号关注我们吧!
我们会继续为您提供更快,更丰富的澳洲资讯哦!
公众号:whrzmrb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