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靠代购!澳女留学生竟年入9w!近8成留学生都干过代购,但很多人却都是被逼的?也根本不赚钱?!

原创 2020年01月16日 墨尔本留学圈



被代购,到底恶心了多少留学生?


墨尔本留学生小刘在今天一早终于踏上了归国的班机,但是在这本该是自己“大喜”的日子里,他的脸上却甚至挤不出一丝的笑意。



因为他要回国的事,在他临要回国的前几天,不知道是谁...


给泄露了。



平日里微信安安静静的他,从周一开始,就仿若一夜成为了什么文化名人。



国内的小伙伴纷纷发来久违的寒暄,然聊不上几句就“句穷匕首现”,发来了自己用手机录屏大法录制的求带小视频。


而澳洲这边已经两年没啥交集的小伙伴也突然发来了共进晚餐的邀请,对方盛装出席请自己吃饭之余,甚至还没空着手来。



本以为是朋友圈眼见已是“成功人士”的他,真的是发迹发到心难受,给自己带来的什么展现实力之礼。


结果这一盘子肉上来还没夹两口,又是让自己帮着带东西回国的局。


这俩事闹的小刘真的是浑身难受,作为一个理工口极度严谨的铁直男,平生最怕的无非两样:给人送礼帮买东西触碰法律违法乱纪


没想到最烦的这俩事,就在临回国前这一周,一下子全上来了。



前几年中国海关披露了小吴为了3200元劳务费,答应帮带两箱红酒入关。


看着都是正经的红酒,结果一验里边毒品反应呈阳性,“富含”可卡因成分被当场拘留的新闻还历历在目。


老实巴交的小刘面对朋友的盛情相托也不好拒绝,但回了家把这一条裤子、两双鞋,仔仔细细检查了三遍,甚至鞋垫子都拔出来闻了闻也总还是感觉难以安心。


(搞得好像他知道毒品是啥味的一样...)



而相较之下,帮人买东西的这个环节,则更是要了他的亲命。


躺在微信好友列表里的这些人,一个二个看着都是那样的熟悉,一个院里玩大的发小、家里的实在亲戚、甚至还有一些是未来回国之后可能借一把力的小领导。


但是这些购物要买的东西,他真的是基本上一个都不认识。



虽然每个求帮带的人都口口声声说,耽误不了你多少的时间。


但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去拒绝,只能认认真真去买的他却发现,即使提早准备出了两天的时间去专门干这个事,对自己来说却还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知道是哪搞出来的“外国”网站上写的100ml、65刀的东西。


去专卖店一问,得到的回复却是有这个东西,但是75ml卖的都比图上这个100ml的贵将近小一倍。



厚着脸皮想问一句Discount,这个dis刚出口,那边反手就是一个No。


国际长途干回去,电话的那边翻来覆去就是复读机一句“你这买的不对”,却又不说是哪不对。


而高中就学过的“经济全球化”也是诚不欺我,国内没货的东西,这边大概率也是没有。


更可怕的是,这些话术技能点点满的销售人员,永远在试图让你买些别的“不同牌子,但是号称功能都一样”的东西,杜绝一切空手而归。



“小伙子你是想要这个La Mer的精华是吧,这个我们这没有了,哪也没有了。


“要不你买这个吧,都是精华都一样,都是cún植物的!


要不是旁边热心的墨尔本市民大姐,趁售货员不备,偷摸科普了一些,这俩牌子换算成老爷们的鞋,大概就是阿玛尼和阿...迪王的层次差别。


小刘把这东西买回去,让发小送女神,怕是少不了一顿好心办坏事后的无产阶级之脚。



沙发、麦克风,在过去,发达的外国每年都能“文化输出”不少外来词汇,送进我们的新华词典。


而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越来越多我们的词汇,也被送进了歪果仁的词汇库,“Daigou”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澳大利亚留学生做代购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关于澳大利亚留学生靠着一手干代购发家致富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


圈儿姐随便在网上搜了一下,这个收入从年入4w澳币到30w美金,再到两年买入2套房子、四辆车都不等。



坊间传说,或许都多少带点吹nb的成分,但《Daily Mail》像模像样的报道的一位经营四年,拥有1500+稳定客户,每周往国内邮寄1000+包裹,甚至还不是全职干这个就年入9w的留学生小M。



似乎也算官方证实了,行行出状元,代购也算行行,等于干好能赚大钱的可能性。


据澳大利亚有关机构统计,在中国留学生中,平均每10个人里,有8个都干过代购。


但不得不说,虽然代购可能真的可以赚钱,但在这“8个人”里却也不一定全都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想去做这个,也有不少是像小刘一样属于“被代购”。


而那些被迫代购的留学生们,想要吐的苦水真的简直不要太多。



门外汉的无奈,死活买不明白东西,我真的累了


你以为我在国外夜夜笙歌,实际上累的都开始怕死的我真想穿上复活甲永远不脱。



读文献、做演讲、赶论文、再憋一肚子气去写那小组作业,全折腾完一套也就期末了。


在上课和学习占了生活中绝大多数时间的情况下,代购对很多留学生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赚钱的好机会,而是实实在在的负担。


尤其是对那些住在郊区的同学来说,那些就为了搞代购浪费一天的时间,强行进城的日子每次都是那么的令人窒息。



隔着手机屏幕的朋友们不会知道,在交通译作PT,实则BT的澳洲动辄倒一倒就得折腾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出去一趟有多累。


也不会知道那些小到15ml的眼霜、大到10多斤的扫地机器人,有多难带多难找。


尤其是像小刘这样,铁直男被逼去买化妆品,看着个不知所云的中文名,只能拿着图片一家家看、一家家找,一个买错就是折返退款、落埋怨,真的是不堪其扰。


自己要东西不看好,完事把我毛病找


国内外消费文化有差异,实际商品有差异,但这些求带人的眼里永远只有价格有差异


严格按照要求,照着图买回去了吧,一会便宜手机是跟澳洲供应商定了消费套餐用不了,一会又是电压、插头不一样用不了。



东西是死的不可能有毛病,有毛病的永远是被强行套上代购小马甲的我。


一句“你咋早不告诉我是这样”,多少次都把我们气的牙咬的嘎吱嘎吱响。



一分钱不赚,我还得给你垫上,大爷你也太抠了


被代购辛苦是一方面,另一面这种能通过一部手机,强行逼着你动起来的神秘力量,算得价格一般也并没有让你赚钱的计划。



跑腿没有跑腿的fee,人肉回国,还要给你抹个GST。


代购可不止商品本身的费用,不算时间成本这些虚的,就光是汇率、车费过分的还要你包一个的邮费,这多少留学生被迫做的都是个老赔钱的买卖。



是是是,那汇率网站上写的汇率是这些钱,但你拿着这个汇率到那换汇的地方叫一声,你看他们真能按这个价给你换吗?


澳币跌了,你欢欣鼓舞,你咋不想想作为一个未来还要在这的留学生,我为啥就能愿意赶这个跌的节骨眼上把澳币换给你啊。



而相较之下,最令人窒息的大概还要数那一句“等回国给你”


一个月就这么多生活费,我上来就给你买了这么贵的东西,接下来的日子,难道你要我拌着西北风吃糠?


就更不必说,代购还可能涉及到的税务和法律的问题。



不得不说,被代购已经逐渐成为了令很多留学生苦不堪言的负担。


虽然被代购真的很烦,但讲真想要逃避“被代购的命运”,其实倒也没那么难,总结起来无非三句话。


平时尽可能的保持低调,降低存在感,回国不发朋友圈不自爆,叮嘱父母也不要逢人就把自己在国外这事拿出来炫耀。


手里存几个靠谱的代购,真有人需要,直接转手,避免一切的尴尬和不必要。


当然了,还有最简单也是直接的方法,那就是直接说一句“不”!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