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移民爸爸亲述:选择离开,不是因为我们无情...

2018年02月11日 Andy移民网



几乎对每个北漂来讲,心里都存着一个“北京时间”。


同时,对每个北漂来讲,心里大都存着一个“离开北京的时间”,逃离北上广是从一开始就成为倒计时的钟。


一起义无反顾来北京的人,最终也都会义无反顾的一起离开。有趣的是,在离开北京的队伍中,有那些失败失意向现实认输的青年,还有那些实现目标已有立足之地的人。然而移民的人,他们的未来会如预期那般好吗?两位爸爸为我们亲述。



医生父亲:给时间以健康还是给健康以时间?


陈抒今年38岁,这是他来北京的第十年。


他是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外科医生,拥有30多万的税后年收入,一座北四环90平的房子,以及即将上小学的儿子。从医14年,经他手救治过病人不计其数。他私下最常发的一句感慨是:“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并不是一句抱怨话,而是对自己的职业的一种自问。从医多年来,他救治过的病人越多,就越难以得到快乐,他心理久存一个矛盾,为何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病人反而越来越多?候诊室外面排的队永远越来越长。


尤其近两年,因为空气原因,越来越多的人也走进医院。在和其他同事的聊天中,他陡生迷茫,马云曾说这个时代的可怕之处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对手是谁,在他看来,医生越来越不知道很多病的源头是谁。


大概在一年多以前,他7岁的儿子晨晨出现哮喘症状,久治无效,只要空气质量稍有不对,晨晨就喘个不停。他觉得这是对他最大的讽刺,作为一个医生对儿子的病情束手无策,就像一个警察居然没本事保护好自己的家人。


2016年冬天,是他最忙碌的时候,白天他要忙本职工作,同时还要兼顾委托给儿科同事照顾的儿子,长期哮喘,只能在医院长住养着,整整12天。看着外界的空气,他不敢让孩子迈出半步。他知道,空气一天不好,孩子的病就一天不得彻底根除。


同事安慰他,现在治不好,不代表未来治不好,一切都需要时间。


这时,他如受到打击一般陷入沉思:究竟是要给时间以健康,还是给健康以时间?他对医疗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也相信未来一定会治好孩子的病,可是,真等到那时,孩子的童年、少年,乃至半个人生可能都已经过去了。


可是,不等时间,又能有怎么样呢?


于是他动了移民的念头。他利用春节休假,先带着全家去澳洲旅游,那里的蓝天白云可能跟晨晨在课本中描述的相同,他兴奋的拿起随身携带的画板,尽可能多的描绘下他看到的一切:清澈的湖水,肆意游来游去的鱼儿,就连河边的绿色的小草都出现在本已画得满满的画板中,他太想把这些本该在北京能享受到的平常自然风光,全部画在她的画板里,以便想看时随时看到。而咳嗽,出乎意料迅速的减轻了。


心无旁“雾”,他才能心无旁骛。


他说,良好的空气是生活的基础,解决了这个,我才能再思考生活的事儿;好在妻子和儿子都很喜欢那里,我是学医的,只要能拿到国外的各种资质,就能在那里继续从医,继续救死扶伤。相比较改变空气质量的难度,我觉得拿到资质的希望更大一些吧。


我当然也担心融入新环境的困难性,不知道自己的这份职业从澳洲从期开始,是否能继续为家庭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澳洲的病人不知道好不好沟通,会不会因为我对他们来讲是外国人而产生不信任,反正在哪过日子可能都不容易吧,但是生活会因为移民变成另一番美好的模样。




海归父亲: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邓胤今年35岁,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妻子是他英国读书时的同学,两人毕业后回国结婚,搬进了五环外邓胤父母的回迁房。现在育有一位3岁女儿,生活看似圆满幸福。


种种无奈最终还是让他们动了重回英国的想法。


一切都要从孩子的教育说起。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邓胤还没来得及抱一抱孩子,就先被岳父拉倒一个角落,语重心长的叮嘱:现在已经有孩子了,你该考虑考虑买学区房的事儿了。


这将他原本初为人父的好心情一扫而光,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听到。妻子刚怀孕时,公司同事便也曾这样建议。从英国回来的他们极不适应,仿佛一个孩子为家庭带来的不是美好,而是沉甸甸的压力。


后来多亏妻子从中调解,才让买学区房的事儿暂搁。


但转眼女儿已经三岁,上学的问题迫在眉睫,岳父又旧事重提,家庭关系又紧张起来。


岳父为了帮他,一大把年纪每天早出晚归,去周边的中介公司一个接一个的看学区房,回来后也一言不发。邓胤知道岳父这是受了高房价的打击,每看一次,失望一次,心里抑郁。那时正好是北京楼市最疯狂的时候,刚好他一位朋友出售北京海淀区的一套学区房,这是一套60平米的两居室,要价700万,虽然贵,但紧挨的小学在北京排名前10,他连忙联系,因为都比较熟,很快就谈妥了。可是到了当晚,朋友突然发微信来,说不能卖给他了,因为他要置换的房子涨了50万,所以他这个房子也得涨30万,这就是现实。


本来买学区房首付是三家不容易凑出来的,别说30万,就是多10万三个家庭也再拿不出来。



深夜,邓胤和妻子坐在沙发上,拿出纸笔,写下了一个一个朋友的名字。填了划掉,划了填上,最后表里留下了20多个人,第二天,夫妻俩照着名单挨个打电话,还算顺利,所有的钱大约一星期后能到来。


就在这一周,北京最严的限购政策出台,因为邓胤夫妻现在住的这回迁房,写的是邓胤名字,所以家庭再购房属于二套,交80%首付,意味着这套学区房要多交300多万的首付,30万已是这个家庭的极限,300万……


这一瞬,邓胤顿时觉得自己是这个家里最没用的人。他看着那些钱,一晚上都坐在阳台上发呆,想起当年在英国的校园生活无忧无虑,现在再也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想到这些,邓胤流下他成年以来的第一次眼泪。


邓胤坦言,并非他不愿买学区房,一是价格因素,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深感不值。“如此高的成本和享受的教育质量是完全不匹配的,表面上是去买教育,但实际也没买到你满意的教育。”


在邓胤的思考中,他发现一个怪像,那就是在国内学历不值钱,学区房却很值钱,用一个很值钱的学区房换一个不值钱的学历不是傻吗?这种自相矛盾又是为何呢?


而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已经度过了史上最快的阶级流通,让不少寒门子弟改变命运,迅速流向中层乃至上层社会。而如今,中国就像当年的所有发达国家一样,开始步入阶级固化。而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占有,本身就是对阶级固化的强化。


所以,与其说家长疯狂的买学区房、疯狂的给孩子补课、疯狂的布置作业、疯狂的剥夺孩子童年,倒不如承认所做的一切都是害怕孩子失去向上层阶级流动的机会。太多人只会批评别人“没有致富意识”,却刻意忽视不是所有人都有“上升渠道”。所谓的中产焦虑,即是如此。


看清了这个本质,“我感觉没必要让我的孩子也卷入这场厮杀”,邓胤坚定地说。


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移民到饱含他们青春、熟悉无比的英国。不仅仅是简单的给孩子一个完整、美好、充满善意的童年,更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阶级流通环境,免遭阶级固化的窒息。


他和岳父去商量这件事,提前做好岳父大发雷霆的心理准备,毕竟是要把他最心爱的孙女在这么幼小的年龄带离他的身边。


但令他没料到是,岳父听完沉默的半晌,竟心平气和的同意了。


岳父称,之所以一直逼迫他去买学区房,就是因为自己在做父母时惨遭教训,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心不甘了一辈子,所以再也不愿外孙女继续吃亏。“现在我也想明白了,学校并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才是。学校的选择能决定孩子从哪起跑,但父母的选择能决定孩子从什么时候拥有跑鞋。父母水平不行,光想着借下一代洗牌重来也没用。我不想我的外孙女成为像我一样你争我夺的人。”


听完岳父的话,邓胤终于如释重负,在家人的理解中,办理了移民。


这是他们两个的故事。


也是他们决定离开北京的原因。



Andy移民网

您身边的移民专家

微信:FEAC2017

微博:Andy移民网

咨询电话:13260555819

官方网址:http://www.andyyimin.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收藏 已赞